婚前買的房子有貸款,不一定屬于共同財產。
從按揭購房的法律關系來看,在按揭購房過程中存在三方兩個法律關系,即購房方與出賣方(一般都是開發商)之間的商品房買賣合同關系、購買方與貸款銀行之間的借款合同關系。當購房方與開發商簽訂了購房合同,付清了首付款并在銀行辦理了按揭貸款手續、銀行將貸款金額劃入了開發商賬戶后,開發商就應當為購房方辦理房產證,在辦理了房產證以后,購房方與開發商之間已經履行完了合同義務,結束了購房合同的關系。
購房者要履行的是另一個合同,即購買方與貸款銀行之間的借款合同。此時,購房者已經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權,只不過由于購房者基于他與銀行之間的借款合同在該房屋上設定了抵押權,使得購房者行使房屋的所有權受到了限制。購房者向銀行償還借款的行為,屬于購房者與銀行因貸款行為而產生的債權債務行為,并不影響所購房屋所有權的歸屬。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 【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為夫妻的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勞務報酬。
(二)生產、經營、投資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者受贈的財產,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然而如果在婚后夫妻共同償還了購房貸款,在離婚時該房屋能否作為共同財產進行分割或部分作為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呢?回答是否定的,既然房屋是一方的婚前財產,離婚時就應該判歸一方所有。如果婚后夫妻雙方共同償還了銀行貸款,可以理解為是用婚后夫妻共有的財產償還了一方的婚前個人債務,因此,離婚時應將一方婚前購買的按揭房判歸買房者所有,同時應當將夫妻所共同償還貸款的一半補償給另外一方。
結婚前雙方有房貸婚后是共有財產嗎這句話的意思是,夫妻雙方在結婚之前是否各自都擁有一套住房,且申請了住房貸款。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么就可以選擇在的扣個人所得稅的時候,有一部分抵扣優惠。但是,夫妻雙方在結婚之前可以獨自抵扣個人所得稅,而且是按照百分之百的優惠抵扣,如果是兩個人結婚之后,那么只能按照一套住房的貸款抵扣優惠來執行。雙方可以選擇任意一方進行全部抵扣,也可以選擇各自扣除50%。
這是個人所得稅處理比較靈活的顯現,也不是說這是一個相關部門的斤斤計較,而是為了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貸款抵扣的首要條款,就是個人進行首套住房貸款時,可以在個人所得稅計稅上面存在部分抵扣優惠。如果雙方在結婚之前各自擁有一套房產,而結婚之后,在形式上他們算是擁有了兩套房產,所以他們必須區分開來。
因為現在年輕人對于房產的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用自己個人的實力進行住房購買和住房貸款是很多人有實力的人的選擇。一旦雙方找到了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然后他們發現對方的經濟實力都是比較不錯的。雖然他們組成了一個家庭,但是也不是必須讓所有的財產都合二為一,也不存在哪一方要為了哪一方委曲求全。
所以,筆者認為,最好的情況就是各自抵扣50%。因為這樣的話,就不會存在某一些問題,也不會讓一方或者另一方產生付出或者虧欠的想法。雖然這樣的話會給對方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但是這是形式所逼。一旦夫妻之間發生什么矛盾,也不會因為各種財產糾紛拖泥帶水拖拖拉拉,當然筆者還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法律分析:婚前購買的房屋所付的房款屬于婚前個人財產,婚后共同償還的貸款部分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條 下列財產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損害獲得的賠償或者補償;
(三)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一種情況是房屋為購房人婚前個人財產,不因而自動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即,一方婚前按揭購買商品房,并辦理了產權證,婚后夫妻雙方共同償還房貸,這種情形比較普遍。即使夫妻共同還貸,也不能共同取得房屋的所有權。當婚姻關系不再存續時,另一方擁有的權利僅是已付購房款的原價及利息的返還,而不能對婚前按揭房屋升值產生的孳息(升值部分)主張其他請求。另一種情況是購房人依據約定支付了首付款,并辦理了銀行按揭手續,但沒有及時辦理房屋產權證,直至結婚后才辦理房屋產權證。在這種情況下,辦理房屋所有權證時房屋產權登記部門會要求出具夫妻約定書,并按約定辦理產權證,能有效地避免房屋產權糾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家庭穩定。還有一種情況是婚前購買房產,沒有貸款,也辦理了產權證。這種情況是否要變更產權證,追加共有人,屬于家庭內部事務,應慎重處理。
法律客觀:《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為夫妻的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勞務報酬;(二)生產、經營、投資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者受贈的財產,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