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星沙為什么不改區
星沙又稱長沙經濟開發區(國家級),位于湖南省長沙縣中部偏西,為長沙縣城區和工商業中心,面積68平方公里。 星沙地處長沙縣、芙蓉區和開福區三縣區交匯處;1996年2月15日,長沙縣政府自長沙市城區潘家坪遷駐于此,也是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地緣上,星沙的西南部和西北部依次與芙蓉區和開福區接壤,北部與安沙鎮為鄰,東部與黃花鎮交界,南部與朗梨鎮相連。
長沙縣為啥不愿意撤縣設區
長沙縣不僅僅是湖南三湘第一縣,而且應該中部第一縣,實際上長沙縣和長沙市中間早就沒有具體的分界線,撤縣改區的消息屢見不鮮,而為什么至今不撤縣改區呢?其中肯定是有很多原因
1.標桿作用:長沙縣作為三湘第一縣,2017年百強縣排名中榮膺第六桂冠,傲視中部六省所有的兄弟縣市。倘若改區后,就不能再參與百強縣排名,望城就是最好的例子,原先也在百強縣中名列前茅,但是今天變成望城區后卻沒有了往日風采。
2.自主權決定:長沙縣自己不愿意,因為作為縣的話在行政上有更多的自主權,獨立的規劃、經濟政策等權利,包括稅收等。而假如變成星沙區后,具體的規劃、經濟政策等要和長沙市統一,也就是要框死在市一級的框框里。縣只需要對省負責,實行兩級管理,改區后卻變成區市省三級。
湖南省人民政府公開的一份2017年6月的答復指出, 長沙市已經向省政府提交長沙縣撤縣設區申請,改區后,長沙縣能更好的融入長沙市大都市圈,邁向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新臺階。但是改區的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從經濟實力及區位優勢等各方面來講,長沙縣完全有資格成為長沙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其一直未撤銷長沙縣的建制,與長沙縣當地政府的理念有很大關系。對國內縣域經濟有所研究或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長沙縣為國內著名的百強縣,經濟實力比較雄厚。一旦撤銷了縣的建制,長沙百強縣的名號就不復存在。對當地政府部門來講,他們更看重百強縣的名聲與縣建制下獨立的財政,稅收等權力。
另外,省一級與長沙市,對長沙縣撤縣設區也不太感興趣,雖然,撤銷長沙縣,將其改為市轄區之后,長沙市的城市規模會有一定的增加,對長沙市城區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好處。但省市兩級政府與縣級政府觀念也差不多,認為作為全國百強縣的長沙縣,已成為長沙市乃至湖南省的一張名片,對外展示經濟發展成果,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了《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是繼南京、福州、成都之后,第4個國家級都市圈發展規劃。很明顯,未來長沙不再走外延式擴張的老路,而是通過推進長株潭都市圈建設,實現與周邊區域協調發展。
目前,湖南已成立了“長株潭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除此之外,湖南正大力建設以長沙為核心的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推動域內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無縫銜接,打造軌道上的長株潭。
長沙縣撤縣改區這一工作,在省政府印發的《湖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綱要(2014-2020年)》中有提到。行政區劃調整是關系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的大事,其實施過程要經過嚴格的論證、審批。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關鍵,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緊緊圍繞新型城鎮化目標任務,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財政、投融資等配套政策,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強勁動力。
堅持點面結合、統籌推進。統籌規劃、總體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解決好“三個1億人”城鎮化問題,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充分發揮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作用,及時總結提煉可復制經驗,帶動全國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創新。
堅持縱橫聯動、協同推進。加強部門間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協調配合,推動戶籍、土地、財政、住房等相關政策和改革舉措形成合力。加強部門與地方政策聯動,推動地方加快出臺一批配套政策,確保改革舉措和政策落地生根。
堅持補齊短板、重點突破。加快實施“一融雙新”工程,以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為核心,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發展和新型城市建設為重點,瞄準短板,加快突破,優化政策組合,彌補供需缺口,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
根據從市長信箱了解的信息,撤縣改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也需要報請批復,目前正在積極跟進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中合理確定城市、鎮的發展規模、步驟和建設標準。
長沙縣黃興鎮將被劃入哪個區呀?
規劃區
星城行政區劃擬作調整
--望城、長沙兩縣部分區域有望改為雷鋒區、星沙區,縣郊農民不遷戶口也將成為“城里人”
家住長沙縣星沙鎮、暮云鎮、 梨鎮、黃花鎮和望城縣高塘嶺鎮、坪塘鎮、丁字鎮、雷鋒鎮、星城鎮、含浦鎮、黃金鄉的居民,其中一部分在未來五年內不必遷移戶口,都有可能成為長沙都市區城市人口中的一員。昨日,長沙市發改委在給一份名為《關于編制我市十一五規劃若干重大問題的建議》的政協提案答復件中稱,目前長沙市正在研究調整行政區劃的方案,具體的調整方式將結合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形成多種方案,再報上級部門批準。
據了解,在1996年,長沙市經國務院批準,對行政區劃進行了一次調整。市區面積由原來的352平方公里擴大到了536平方公里,調整了原有的行政建制,撤銷了郊區,新設五區——芙蓉區、雨花區、岳麓區、開福區、天心區。市區面積擴大以及城區、郊區相融合的新的區劃設置方式,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對城市空間格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而在今年年初召開的長沙市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長沙市政協委員張早平和張智博聯名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編制我市十一五規劃若干重大問題的建議》的提案。該提案對長沙市“十一五”期間的城市擴容問題作出了專門建議:國務院下一步機構改革的重點極可能是省管縣和中央管省、市(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數量有可能適當增加)。如果此舉得以實施,我市GDP總量將有較大幅度降低(2003年長、望、瀏、寧三縣一市占全市GDP的份額達41%)。而且長沙市城市的空間容量有限,不利于今后的發展。建議將望城縣的大部分劃入長沙市市區并改為雷鋒區,長沙縣的星沙鎮劃入市區,改名為星沙區,此項工作必須盡快著手進行。
隨后,該提案被轉交給長沙市發改委予以辦理。昨日,長沙市發改委就提案中的諸多問題一一作出答復。長沙市發改委說,對“十一五”市域城鎮體系建設的總體考慮是:按照推進城市群組團式發展和統籌城鄉發展、加速城鎮化進程的要求,加快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鎮體系架構。在對接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框架下,構建都市區、衛星城、中心鎮三個層級的市域城鎮體系。其中,都市區“十一五”期間力爭調整行政區劃,將城市規劃區(或規劃的都市區)全部劃入市區,擴大城區的發展空間,到2010年,都市區城市人口將達到245萬,城市建設用地230平方公里。
長沙市發改委稱,隨著長沙市城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聚集,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是必然的選擇。目前長沙市正在研究調整行政區劃的方案,具體的調整方式將結合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形成多種方案,準備報上級部門批準。
記者從(2003-2020)《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了解到,該規劃分為長株潭、市域、規劃區、都市區、主城區五個空間層次。其中,規劃區包括市區全部、長沙縣暮云鎮、黃興鎮、 梨鎮、黃花鎮、星沙鎮、跳馬鎮、干杉鎮、安沙鎮、北山鎮以及望城縣全部,總面積2893平方公里;都市區包括市區、長沙縣星沙鎮、暮云鎮、 梨鎮、黃花鎮和望城縣高塘嶺鎮、坪塘鎮、丁字鎮、雷鋒鎮、星城鎮、含浦鎮、黃金鄉,總面積1450平方公里。未來5年內,這些城鎮之中,有哪些能夠被劃為長沙市的市區,值得市民關注和期待。
相關推薦:
侵犯商業秘密刑事(侵犯商業秘密罪應負何種責任)
合伙的債務怎么清償(合伙企業如何清償債務)
申請立案告知(公安立案要告知當事人嗎)
被裁公司賠償標準(被公司解雇了怎么賠償)
先予執行離婚(先予執行收費標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