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已知的行星中,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尤其是金星,它是與地球平均距離最近的行星。在金星最靠近地球時,兩者的距離約為3800萬公里,而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既然金星更近,為什么人類不更加關注金星?為什么人類在未來首選登陸的行星不是金星,而不是火星呢?
事實上,在進入太空時代之前,與火星相比,天文學家確實對金星更近感興趣。因為天文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早就發現金星存在大氣層,并且金星的質量(地球的82%)和半徑(地球的95%)都接近于地球。早前的天文學家認為,金星要比火星更有可能存在生命。
于是,在1961年,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之后,第一個機器人太空探測器被派往金星。從1961年至1997年期間,人類一共發射了40個金星探測器,大部分集中在20世紀60和70年代。但進入新世紀之后,人類對金星的探測腳步逐漸放緩,其原因與金星的環境有關。
通過金星探測器,天文學家確認金星存在大氣層。然而,金星的大氣成分和氣壓與地球截然不同。在金星的大氣中,大約96.5%為二氧化碳,大約3.5%為氮氣,氧氣幾乎不存在。并且金星的大氣層非常厚,其表面大氣壓相當于地球的90倍。由于金星表面被濃厚的大氣層所籠罩,太空探測器很難了解到金星表面的情況。直到金星9號在1975年成功登陸金星表面,人類才對金星表面有了初步了解。在金星上,由于強烈的溫室效應,溫度達到了460 ℃。金星表面的白天亮度與地球上的陰天差不多,可見光波段難以看到太陽。
于1978年著陸金星的金星11號和12號發現,金星大氣中多次出現閃電。金星上還會下起硫酸雨,但不會落到地面,因為金星表面溫度很高,在距離地表大約25公里處,溫度高到足以使硫酸雨蒸發掉。通過一系列金星探測器,天文學家認識到,金星是一顆環境非常極端的行星,人類不可能在這樣的星球上生存。當年,登陸金星的探測器都因為極端的環境而早早報廢。
雖然火星在質量和半徑方面都沒有金星接近地球,但火星表面的溫度沒有金星那么極端,大氣壓遠小于地球,并且有證據表明曾經的火星是一顆宜居行星,現在的火星上可能還存在液態水,所以天文學家現在對火星更為感興趣。目前,有幾個探測器正在火星上研究,并且未來不斷會有新的探測器前往火星。
雖然也有證據表明曾經的金星是宜居的,但現在的火星更有希望改造成宜居星球。因此,人類未來太空探索的首選登陸行星是火星,而不是金星。
是否進行登陸也是有一定的考量的,相比之下火星比金星更適合人類。不僅依賴于多年的規劃,還有科學工程研究,一次成功的發射以及長達數月的幾百萬英里的旅行。每個探測器都僅有一次著陸火星表面的機會,所以登陸點的選擇至關重要。
以下是金星和火星的基本數據基本數據:
自轉周期對比:火星:24.622小時;金星:243天
火星一天跟地球差不多,金星一天就太長了,另外金星沒有四季變化,火星有。
二者大氣成份差不多,但金星大氣層中有大量的硫酸,連探測器都堅持不了多久,更別說人類了。
表面溫度對比(最低/平均/最高,攝氏度):火星:-87/-63/-5;金星:464/464/464
可見火星起碼還有可能生存,金星干脆不適合人類居住,另外火星局部地區的溫度在夏天可以到十幾至二十幾度。
以上幾條就可以說明火星比金星更適合人類居住了。金星僅僅只是個頭上跟地球差不多而已。
至于具體的登陸地點,科學家也是謹慎又謹慎,慎重又慎重地做選擇。在Mars 2020探測車項目中,科學家們努力尋找火星上存在水的證據,可能是某個古老的海岸線,又或者是某個過去有明顯生命特征的地方,Mars 2020探測車將儲存火星樣品,這些樣品之后將被攜帶返回地球。
有許多科學目標沒有被安排在此次登火星研究中,但他們依然有帶回地球的價值,所以盡可能多的增加登陸點的可能性。
2006年以前,太陽系內有九大行星,按照對中心太陽的由近到遠的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過在2006年,由于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所以冥王星在行星中被除名,此后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
而處宜居帶內的行星有三顆,分別是金星、地球和火星,由此可以看出金星和火星都是地球的鄰居,從距離上來講,金星到地球的平均距離還要比火星近。可是為什么人類探索火星的次數比探索金星的次數還要多呢?
金星由于金星的結構與地球比較相近,因此這兩個星球有著“姐妹星”之稱,由于金星在全天中是最亮的行星,因此在古希臘神話中被稱為阿佛洛狄忒,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
金星和它的名字一樣,從外觀看,大致呈現一顆金黃色的星球,這是由于其表面是由固化的玄武巖熔巖而形成的。金星的半徑大約是6073公里,比地球半徑小300公里,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則是地球的4/5,因此我們人類如果能夠成功探索金星在天文學方面將會有重要的意義。
金星距離地球更近,為什么全世界都去趕著探索火星呢?對金星的探索歷史數據顯示,從上個世紀開始,全世界共發射了將近30多艘探測器到金星上,其中包括了飛掠器、軟著陸探測器等多種探測器,而在這些探測器中,成功有22個,失敗的有11個。
在1962 年美國發射了“水手二號”金星探測器,并且得到數據顯示金星竟然是一個沒有磁場的星球,但實際上我們人類對于金星探索發射的第一個探測器是在1961 年的“金星一號”探測器,但是探測器在飛往金星的過程中失去了聯系。
到了1965年“金星三號”探測器在金星上硬著陸,這是首個人類發射的航天探測器到達另一個地外行星地面。1970 年“金星七號”在金星上成功實現了軟著陸,并且測量出金星表面的溫度在 455℃到475 ℃之間而1972 年蘇聯發射了 “宇宙482 號”金星探測器,很遺憾的是探測器并沒有成功到達金星。
又到了1975 年,“金星九號”探測器進入金星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首顆人造金星衛星,可以說是我們人類探測金星的里程碑,五天后“金星十號”也進入了金星軌道,這兩顆探測器測量出金星大氣云層的厚度和高度,以及大氣的成分,同時還測量到其表面氣壓相當于地球大氣壓 90 倍,可見,金星的地表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就是地獄。
別看金星和地球有著“姐妹星”之稱,其內部環境確實點都不相同。金星是一個沒有磁場的星球,眾所周知,如果一個行星沒有磁場的存在,那么大氣層就很難存在,但令人驚奇的是金星表面卻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層.
一般來說,當我們探測一個星球的時候,如果沒有厚厚大氣層的阻礙,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星球的大體外貌,而火星的大氣層就非常薄,所以我們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火星的結構,可是由于金星的大氣層太厚了,我們發射的探測器根本無法突破這層厚厚的大氣層來看到金星表面的情況。
還有就是金星的大氣層主要成分竟然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并且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年升高,最高的時候可高達98%,再加上太陽的不斷照射,導致金星表面的最高溫度能達到500攝氏度以上.
在如此高溫的天氣,金星也被稱為煉獄星球,它表面的溫度高達460攝氏度以上,而在如此高的溫度下,探測器根本無法登陸,科學家就曾經多次試圖讓探測器登陸金星表面,但成功率都非常低,即使探測器能夠勉強登陸,高溫也使其生存不了多久。
由于金星大氣層90%的成分都是二氧化碳,同時其大氣還有一層酸雨層,經常會有酸雨降落到表面,可以說是金星上的惡劣環境使我們望而止步。
雖然金星離地球的距離比火星要近,但就是因為其內部的環境極其惡劣,我們才會舍近求遠的選擇火星,不過之所以火星能夠進入我們探索的視野也并不是沒有優勢的,肯定也是有特殊優勢的。
在西方,火星就被認為是戰神瑪爾斯的化身,而在中國,火星由于行蹤不定而被稱為“熒惑”,在我們古書上也記載有“熒惑守心,天責帝君”“熒熒之火,離離亂惑”等描述,所以火星總給人神秘而又兇險的感覺。
從一些國家紛紛表示都有登陸火星計劃就可以看出,火星是一顆“網紅”星球,從外表上看大致是一顆紅褐色的星球,這主要是因為在火星巖石中含有較多的鐵質,而當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沙塵時,鐵質會被氧化成氧化鐵。火星的直徑大約為6794千米,大約為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631 8×10^11立方千米,不到地球的1/6,而火星其實對我們來說也很特殊,因為它具有很多與地球類似的特征。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著的地球自轉一周,周期為24小時,而火星的自轉周期剛好和我們的地球相差不大;
2.火星與地球一樣,有著傾斜角火星和我們的地球一樣,有著一定的傾斜角度,學過地理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傾斜角度可以使我們的地球能夠很好的被太陽光照射到,從而產生了春夏秋冬的季節之分,而金星、月球這些星球就沒有這樣的條件;
地球有一個衛星——月球,而火星有2個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
7.與地球一樣有風暴(不過火星上的要大)……正是由于火星擁有很多和地球一樣的條件,這才勾起了我們科學家對火星探索的欲望。
既然火星有這么多與地球相似的條件,那么火星適合人類居住嗎?依照目前對火星的探測結果來看,火星的條件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雖然火星很多地方跟地球相似,但是火星上的條件還是不足以適合人類居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