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和社會動蕩的加劇
宓汝成
論著選載163
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境內肆意進行破壞、搶劫和勒索;戰爭結束時,又敲詐了大量賠款。這些,都對中國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一 戰時英軍的破壞、搶劫、勒索和戰爭賠款
這次戰爭前,英國鴉片販子在中國沿海早就泊有全副武裝的鴉片走私船。一八三九年三月,英國駐華代表、商務監督義律(C.Elliot)命令英商繳出鴉片后,隨即退居澳門,組織鴉片走私船隊,多次進行武裝挑釁。
一八三九年十月十八日,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H。J.T.Palmerston)訓令義律,稱即將派遣海軍封鎖珠江和白河。十一月四日,他又在給義律的訓令里說,英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此文錄自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
1840—1894》上冊,第二章第一節。收入本集時文字略有改動。
“不列顛君主所派官員個人所受的暴行,從而也就是對不列顛君主所受的侮辱要求道歉;其次,對于以暴力囚禁不列顛人民而以其生命勒索去的贖金必須要求償還;由于被中國政府當作贖金收取去的特種物品不能歸還回來,陛下政府必須堅持那種物品所值的價值應由中國政府給還;要中國政府償還行商所欠某些不列顛商人的債務;為索取補償而派遣遠征軍到中國,將支出龐大的開銷,中國政府必須支付其一部分”①。英國的這些要求,后來都據《江寧條約》而得到了。
一八三九年十一月四日,巴麥尊致英國海軍部的咨文里提出英軍的戰略方針:“占領中國沿海的某處島嶼,以之作為供應與行動基地”;“相信舟山群島的一個島,似乎很合乎這樣的要求”;“立刻對中國沿海的某些場所實行嚴格的封鎖”,“有理由相信監視四個或五個主要地點就夠了,例如珠江、廈門、臺灣、舟山群島附近沿海、黃河口、白河”。“海軍司令同時應該捕捉或扣留一切找得到的懸掛中國旗幟的商船,不管是政府的或其臣民的,都是一樣?!薄斑@些行動的目的是雙重的:首先,是以截斷沿海貿易來困擾中國政府;其次,盡可能多多掌握中國人的財產,用以保證中國政府答應(我方)提出來的要求。起初可能有大量的商船落人陛下巡邏艇之手,接著為了避免被捕捉,其余船只就會留在港內,帝國所有沿海省份都會痛切感受貿易停頓的影響的?!雹谟④娫谌A的前期行動方針,就是根據這個訓令進行的。后來,英國政府又訓令英軍深入長江,進軍南京,從而英軍又在長江沿岸執行同樣的行動方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嚴中平編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后活動》,《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4期,第56—57頁。
②同上書,第58—59頁。
巴麥尊訓令英國皇家海軍,“盡可能多多掌握中國人的財產,用以保證中國政府答應(我方)提出來的要求”。這是出自外交大臣之手的正式文件的提法,當然并不妨礙英國人將“盡可能多多掌握中國人的財產”裝進私人的腰包。人們不會忘記盎格魯一撒克遜人是具有悠久海盜傳統的民族。一八四一年五月三十日,英國海軍大臣明多勛爵(Lord Minto)在發給英國侵華軍海軍司令巴加(w。Parker)爵士的送別信中說:希望在他們舊雨重逢時,巴加“多少總比現在富裕些;大致三年以后,料想你就會滿載從中國搶得的東西回到我們身邊來的”。①以如此身份的人物向如此身份的將領發出如此這般的送別詞,不難想象英國侵略軍到了中國,將會怎樣對待中國平民的財產!
從一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起,所謂“東方遠征軍”的英軍艦隊陸續到達中國海面。海陸軍分別歸伯麥(Bremer)和布耳利(Burrell)指揮。六月二十二日,伯麥宣布,從二十八日起封鎖珠江???;另遣一個小分隊北犯。七月五日,英軍陷定海,同月二十八日封鎖甬江口至長江口沿海。同年八月底,英軍到達大沽口外,隨即進行封鎖。從此,中國的絕大部分領海,便都在英軍的封鎖擄掠之中。
英國最初戰略,是對中國北部施加壓力,迫使清政府屈服。所以它的艦隊在封鎖珠江口后,即行北上,攻占定海,作為基地。英軍在定海洗劫官庫。②它的水兵,“成群結隊,或數十人,或百余人,凡各鄉各岙,無不遍歷;遇衣服銀兩、牲口食物,任意搶劫;稍或抵拒,即被劍擊槍打”。③八月中,英國艦隊出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費力謨爾:《艦隊司令巴加傳》(A。Philimore,The Life of Admiral of the Fleet,Sir William Parker),第2卷,第427頁。
②中國史學會主編:《鴉片戰爭》(以下簡作《鴉片戰爭》)第5冊,第316頁。
③《鴉片戰爭》第3冊。第34l頁。
于天津大沽口外。直隸總督琦善奉旨相機辦理,前往大沽與英方全權代表英軍總司令懿律(G。Elliot)會晤,琦善勸其回粵辦理。當時定海英軍大批病倒。挨到九月中,懿律南返廣東。十二月初,中英雙方開始談判。懿律旋因病離去,改由義律負責,并在十七日“索賠洋銀六百萬元”;①一八四一年二月十三日,義律宣布與琦善達成初步協議,即所謂《穿鼻草約》,包括割讓香港、官憲以平等地位交往和廣州開市貿易等項。②但英國政府對這個協議不予承認。二月二十七日,英軍攻占虎門;四月中旬,兵臨廣州城郊。在這里,英軍“打破門扇,搶奪耕牛,搜索衣物,淫辱婦女,發掘墳墓,禍及枯骨”;③向來與外國商人進行貿易的廣州十三行,則被搶掠一空。清靖逆將軍奕山派商入伍紹榮與廣州知府余保純為代表,前往英軍營地,要求停戰。四月二十六日,雙方達成協議(即《安善章程》),奕山除同意于六日內率部退至離廣州城六十英里以外的地方、廣州不設防等條件外,又應允賠償軍費六百萬元(折銀四百二十萬兩);④另賠償所謂英商“損失”六十六萬九千六百一十五元。⑤
一八四一年五月上旬,英軍陸續從廣州、虎門退出,轉行北犯;在沿海、沿江每攻破一個中國城邑,于破倉取糧之外,擄掠一切金銀財貨。英軍究竟擄掠多少財物,詳細數目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里簡列一些事例如下。
一八四一年八月底,英軍一部分占領廈門,擄得“價值大約兩萬元的金銀條”⑥。另一部分于十月陷鎮海,把鑄炮所的二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的研究·資料篇》(日文),第37、43、8l—82頁。
②同上。
③《鴉片戰爭》第3冊,第32—33頁。
④劉長華:《鴉片戰爭史料》;《鴉片戰爭》第3冊,第149頁;第5冊,第223頁;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的研究·資料篇》,第107、108頁。
⑤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鴉片戰爭》第5冊,第235—236頁。
⑥《鴉片戰爭》第5冊,第316頁。
噸存銅,全都裝到運輸船上①。按時價銀一兩換銅四斤計,這些銅值銀十萬兩,約合十五萬元。英軍溯甬江占領寧波,“每日搜取人家財物”②,對“可供兩年之用的倉庫存谷和價值十七萬元的白銀,以及絲綢無數,擄為已有”③;“市肆積錢數萬緡,銀數萬兩,盡取之”;“掠大戶”,“資累巨萬”;“墻根地窟,靡有孑遺”④??傊?,“一城皆空”⑤。他們到郊區,“四出騷擾,燒毀房屋,抄掠銀錢……強奪牲畜……一切耕種買賣,皆不能做”⑥。他們到了余姚,也“大掠而去”⑦。十二月三日,英軍人慈溪,恣意焚掠;“張貼偽示”,“勒令慈溪殷戶付給銀四十萬兩”(未給)⑧。一八四二年四月,英軍在退出寧波前夕,索犒軍銀一百二十萬元⑨,有確數可計的至少付給了二十五萬元⑩。五月中,英軍占乍浦,“殺掠之慘,積貲塞路;或棄尸河中,水為不流。其最可慘者,尤莫如婦女”⑾。
一八四二年六月上旬,英軍占吳淞,“搶掠商船”⑿。六月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鴉片戰爭》第5冊。第316頁;衛三畏:《中國總論》卷二,第527頁。
②《夷務始末》,道光朝,第1565頁。
③《鴉片戰爭》第5冊,第316頁。
④《鴉片戰爭》第4冊,第406頁。據署名“戰地軍官”在《去年在中國》一書中說,英軍對其擄掠行為,自我美稱為“獎品采辦團”(Prize Agents),在“武裝保護”下,進行搶奪。單舉被抬走的制錢,即價值十六萬元(參見鄧嗣禹《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的軍紀問題》,黃培、陶晉生編:《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第317頁)。
⑤黃鈞宰:《金壺七墨》卷二,第9頁。
⑥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的研究·資料篇》,第302頁。
⑦《鴉片戰爭》第4冊,第422頁。
⑧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藏,清代檔案抄件(以下簡稱“清代抄檔”):慈溪縣知縣王武學稟報,轉引自《浙江巡撫劉韻珂片》,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
⑨《鴉片戰爭》第6冊,第68頁。
⑩清代抄檔:《兩廣總督革職留任祁<土貢>片》,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
⑾朱翔清:《埋憂集》卷一○,《乍浦之變》,轉引自丁名楠等著《帝國主義侵華史》卷一,第47頁。
⑿清代抄檔:《德珠布興倫奏》,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九。
九日,英軍占上海,大掠四天;又出賣“護照”,進行搜刮。在該城四郊,“持械破門……每人室翻箱倒篋,凡一切銀錢首飾,細而軟者,雖微必攫”①。七月五日,英國侵略軍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恩(H。Gougn)照會江南提督、蘇松兵備道,勒索贖城費一百萬元(實給五十萬元)②;另一方面,英軍向瀏河居民索牛一百頭、雞一千只、鵝一百只、雞蛋一萬個,并蔬菜等物③。過常熟白茆港,英軍向居民勒索銀十萬元(未給)④;七月二十一日英軍至鎮江,劫取官庫所藏紋銀六七萬元⑤,向當地居民索黃牛二百頭、雞一千只、鴨二百只、火腿一百只、雞鴨蛋一百石,果三百石、菜四百石;并“向殷[實]戶宅逐次搜索”;或者對“本地人出城者”,搜身數次,“如有物件,即便奪去”⑥。其殺戮破壞之慘,致鎮江城里“婦女尸滿道上,無不散發赤體”;“無市不空,無家不破”;“重垣峻宇,盡成瓦礫場”。搜索“城內店鋪典[當],富家現銀,不下千余萬,城內為之一空”⑦。英軍撤出鎮江時,把“瓜洲至儀征之鹽艘巨舶,焚燒一空,火光百余里”;⑧“其各商之籍隸鎮江者家產資財,半遭擄劫”;⑨又攔劫漕船。八月一日,英軍脅迫揚州紳商交銀一百萬元,作為不攻揚州的交換條件,實際被詐去五十萬元。⑩八月四日,英軍前鋒迫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鴉片戰爭》第3冊,第131頁。
②《鴉片戰爭》第5冊,第451、465頁;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的研究·資料篇》,第223頁。
③《鴉片戰爭》第3冊,第99、100頁。
④同上。
⑤歐脫羅尼:《中國戰爭》,第423頁。
⑥《鴉片戰爭》第3冊,第162頁。
⑦同上。
⑧《鴉片戰爭》第6冊,第132頁。
⑨清代抄檔:《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潘世恩奏》,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六日。
⑩《鴉片戰爭》第4冊,637頁:第6冊,第76頁等。
京,勒索贖城銀三百萬元。兩江總督牛鑒被迫應允先行籌措交銀五分之一,即六十萬元。①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中英間簽訂《江寧條約》,其中規定清政府向英國賠償軍費一千二百萬元,“價補”被繳鴉片煙價六百萬元,支付廣州行商所欠債務三百萬元,共計二千一百萬元。
據一八四一年五月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致英國駐中國全權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訓令估計,這次“遠征”中國的軍費不少于一百萬英鎊。②按當時每元合四先令十便士折算,③約合四百一十三萬七千九百三十一元。英國實際勒索到手的先后兩次賠款,共計一千八百萬元,估計是軍費的四點三五倍。《江寧條約》中賠款項的所謂“商欠”,指的是廣州經營進出口貿易的行商所欠英國商人的債款。在鴉片戰爭前,外國商人、特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便于對廣州行商實施經濟控制,常用商利放款,使中國商人成為外商的債務人。這里的“行欠”,具體指的是一八三六年破產的興泰行商人所欠英商的二百二十六萬余元,和一八三七年破產的天寶行商人所欠英商的約一百萬元。這些都是商行私人的積欠,和清政府無關;且早經中、英有關商人協議解決,分期償還,并在一八三八年十一月至一八三九年二月間,歸還過三次;只因戰爭爆發,才中止支付。如今英國政府竟推翻原定協議,增加利息,強制清政府接受,作為賠款中的一項。至于所謂補償鴉片煙價,則是把清政府合法沒收和銷毀了的走私毒品,也作價索賠,訂人國際條約,堪稱國際關系史上的空前丑聞。
《江寧條約》第六條規定:“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即一八四一年八月一日]以后,英國在各城收過銀兩之數,按數扣除?!睂嶋H上,英軍在各地勒索的銀兩,只扣除了在上海、揚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鴉片戰爭》第5冊,第468、469、470、477、480—48l頁等。
②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卷,第343—344頁。
③同上。
和寧波三筆中的銀一百二十五萬元抵作賠款;英軍在各地劫掠官庫各項,都沒有算在抵付賠款數之內。
《江寧條約》簽訂后,英軍南下,廣州人民激于義憤,于一八四二年十一月火燒十三行,延及英、美商人。英方又行索賠。次年五月二十六日[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被索去銀三十一萬四千零七十七點七五元;其中賠英商六萬七千三百九十七點二五元,余下的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九十點五零元賠給美商。①
英軍在各地劫掠的財物,難以數計。單就鎮江一地說,英人自己就承認“大為可觀”。②英軍軍人諱言擄掠,把所得財貨,說作是“繳獲”(Captured)的、“找到”(Found by)的,并稱之為“合法的戰利品”、自己“采辦”得來的“獎賞金”(Prize Money),而大量落入侵華海陸軍人的手里。這些財貨經變賣后,有一部分在這次侵華戰爭結束后上交英國國庫;在英國國會文件中,沿稱“獎賞金”的名目,開列了一張長長的單子。單就在廈門、舟山、鎮海、寧波四地擄掠所得,扣去上面已經提到的,即值六萬英鎊,約合銀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七十六元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的研究·資料篇》,第239—240頁。
②“在[鎮江]政府的官庫中,我們只發現價值六萬元的紋銀。當時凡是攜帶財物出城而被認為擄獲品的,都由我們扣留下來。由這批財物出售所得的現銀,加上庫存六萬元……就大為可觀了。”柏納德:《“復仇神”號輪船航運作戰記》,第三十五章,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編:《鴉片戰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101頁。
③一八四一年八月在廈門劫得的銀元暨其他銀器,變賣值九百二十二英鎊;同年十月在舟山劫取的財物,變賣值八千零四十九英鎊;同月在鎮海劫取的社倉谷、糧儲、油等,變賣值一萬四千七百六十英鎊;同月在寧波劫取的銅鐘三口,重十二噸,加上其他零星物件,變賣值三萬五千八百零六點三英鎊;加上一八四二年七月在鎮江擄掠的金銀首飾尚未售出的部分,合計作六萬英鎊。按當時匯率,折合銀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七十六元。見“英國國會文件”(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 XXXl,448),轉引自鄧嗣禹《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的軍紀問題》,見黃培、陶晉生編:《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第317頁。
總計軍事賠款、鴉片煙價、商欠、搶劫和勒索各項之有數可查的,列如上表。賠款、擄劫和勒索的直接結果,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至少達銀二千八百八十萬元,或折銀二千余萬兩。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的破壞和擄掠,直接對中國平民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其軍事行動的影響所及,也對中國的經濟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據當時文獻記載,從一八四○年“六月以后,英逆夷船在洋游弋”,追逐劫掠商船,“海洋不靖”;爾后,封鎖的海域日益擴大,由華南珠江口經華東的閩江口、長江口直至渤海灣,“南北商船……觀望不前”,“寧波、乍浦、上海等處……商賈難以互通”,“南北各省”“赴浙商船,因之甚少”,“赴蘇商船,亦皆聞風裹足”。總之,整個東南沿海的貿易,幾乎全部停頓,致商民、水手,大量失業。如浙江沿海,“半系捕魚為業,煮海為生之戶”。商漁船只,多經定海出海,英國侵略軍“占據定城,各船已裹足不前”①,舟山漁場的“漁船不得出?!雹?,嚴重地影響了浙江的漁業、鹽業。英軍人長江后,向來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運至長江下游各商,多“畏避”歇業;鎮江失守后,南京戒嚴,使“江路梗塞,凡南北一切商船,并竹木簰筏,俱成絕路”。蕪湖關“以每年之旺月,直成無稅之空關”。
遭到英軍侵擾的中國地方,廣大居民,轉徙流離,耕耘失業,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遭到破壞,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難以估計的損害。一八四二年戰爭結束后,有人記上海情況說:“自防堵后,百用騰貴,米價每石六千”;“本年洋人人擾,邑人之遠飏,無論鄉人亦不知其底極。洋人至時,正農功吃緊際也,亦概棄而不治;去后仍然。”有人說:“患定后,人各復初……若云復元氣,固根本,則必連稔三載,庶家給戶足耳!”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良好愿望。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用度浩繁,上下交困。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沿海、沿江各地廣大居民遭到戰爭的打擊,或被搶掠一空,或“失業廢時”弄得“民窮財盡,殆不可支”。③其他各省在清軍征調所過,為保障供給,盡力輸將,“民之貧者愈窘,民之富者亦貧”,④絕不是三年所能恢復元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代抄檔:《浙江巡撫劉韻珂奏》,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
②《清實錄》,宣宗朝,卷三六二,第20頁。
③《鴉片戰爭》第6冊,第77頁。
④呂賢基:《呂忠節公奏議》(簡稱《奏議》)卷一,第l—2頁。
而是“國脈自此傷也”。①
一八四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廣州,英軍迫奕山賠償六百萬銀元,奕山以期限迫促,緊急張羅,先由行商交出二百萬元,其余四百萬元,由廣東藩司、鹽運、海關三庫墊支。②奕山奏明,這筆墊支款項,由行商在今后四年內,“在生意估價行用內,按數攤出”,“全數歸補”。③另賠償英、美商人損失兩筆(六十六萬九千六百一十五元和三十一萬四千零七十七點七五元),但不知此款自何而出,估計也取自行商。
按照《江寧條約》規定,賠款在簽約時立即交銀六百萬元為第一期,余額由清政府從一八四三年六月起至一八四五年十二月每半年一次,分六期共七次交清。若未能如期交足規定的數額,加年息百分之五。英國以交清賠款作為撤軍條件,即交清首期六百萬元,英軍退出南京、京口等處江面,并從鎮海的招寶山撤軍。定海的舟山和廈門的鼓浪嶼,則待賠款全數交清并五口開港后,方行撤退。
清政府償付第一期六百萬元(折銀四百二十六萬兩),除了扣除英國侵略軍在戰爭期間向揚州、上海兩地勒索到手的各五十萬元,共折銀七十萬兩外,分從(一)運庫提用銀五十四萬兩,(二)部撥和山東解撥江蘇軍需銀中提取銀六十五萬兩,(三)江寧藩庫和江安糧道及龍江關庫共提取銀五十萬兩,(四)蘇州藩庫和滸墅關庫提用銀四十五萬兩,和(五)浙江、安徽兩省運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董宗遠奏中語,見《鴉片戰爭》第6冊,第77頁。
又,本段及上一段中引語未加注者,均轉引彭澤益《十九世紀后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簡稱《財政與經濟》),第18—l9頁。
②《鴉片戰爭》第5冊,第235—236頁;第6冊,第42頁;亨特:《廣東番鬼錄》,第45—46頁。
③《夷務始末》,道光朝,卷二九,第29頁。
庫共提用銀一百四十一萬兩,湊足付給。①上述第一筆系從商捐項下動支,第二筆歸軍需案內報銷,其余三筆,清政府責成各省地方官府設法使商民捐輸來充數。但遭到民間的抵制,地方當局認為“剿夷之銀可勸捐,而賂夷之銀不可勸捐”②。一時從民間的“捐輸”所得,只銀一百八十二萬兩。這期賠款實際出自官庫的是一百一十九萬銀兩。一八四三年六月應交付第二期賠款為三百萬元,清政府迫使廣東行商認繳,作為抵還賠款中的“商欠”部分。③同年十二月間應交第三期賠款銀三百萬元,除去扣還英軍前在浙江向寧波士民索取的二十五萬元外,由廣東地方當局從藩關各庫籌撥付給。④一八四四年六月應交付第四期賠款銀二百五十萬元,仍由廣東地方籌措。同年十二月應交付第五期賠款銀二百五十萬元和一八四五年六月、十二月應交付的第六與第七兩期賠款各二百萬元,則都從粵海關稅銀中提取支付。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一役,英國從中國榨去賠款銀二千八百萬元,折合銀一千九百六十萬兩。這筆巨款,直接取自商民的,約計一千五百一十萬元,占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四;余下的一千二百九十萬元,取白宮庫,占百分之四十六。
英國以賠款之名所實施的赤裸裸的暴力掠奪,除了直接取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洋銀每元含銀七錢二分,且成色不足,簽約過后,雙方即“議定以庫紋七錢。折算??墒墙桓顿r款時,英方節外生枝,以洋銀市價增昂,“藉口索增”,“酌定每元以紋銀七錢一分折”。清政府百計張羅,付給四百二十五萬銀兩,以“大約足數”了結。見清代抄檔《伊里布等片》,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②夏燮:《中西紀事》,卷九,附錄,劉韻珂:《致金陵三帥書》。
③第二期交付賠款三百萬元,由怡和行伍紹榮繳一百萬元,行商公所繳一百三十四萬元,孚泰行易元昌、廣利行盧繼光等九家,合繳六十六萬元。此外,由于“尾數逾期四日”,加息二百零九元。
④廣東地方當局從藩庫存款和寄存粵海關稅款及運庫可動撥銀兩中共集款一百二十八點七萬兩,從廣東鹽課中提取撥補廣東兵餉銀五十五萬兩,又從粵海關新征稅銀中提用八點八萬兩。
商民,而取自宮庫的又何嘗不都是斂之于民!
二銀貴錢賤的嚴重化及其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作用
清代幣制,銀兩和銅錢(或稱制錢)并用。小額買賣通用銅錢,大宗交易以紋銀收支;完糧納稅,銀、錢搭配。清初規定銀與錢的法定比價為銀一兩合制錢一千文(云南例外,錢一千二百文作銀一兩)。這個比價一直維持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此后,外商以鴉片抵補貿易逆差,使白銀大量外流。據時人黃爵滋估計,每歲外流銀兩數,從一八二三年前的“數百萬兩”,經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三一年間“一千七八百萬兩”、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四年間的“二千余萬兩”、一八三四年至一八三八年間達“三千余萬兩”。這還只是單計廣東地區說的。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所外流的白銀,還沒有計算在內,“合之亦數千萬兩”。①銀價因白銀大量外流而上升,錢價大幅度地下跌,到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爆發時,每銀一兩,易制錢一千六百有零,與法定比價相較,漲了百分之六十!
鴉片戰爭期間,鴉片仍有走私進口。從戰爭結束至一八五○年間,貿易情況發生變化,鴉片走私進口量“續有增益”,但同時期中絲茶出口“激增”。出現了在前五年白銀外流仍多;到了后五年日趨減少,而漸趨向平衡。在這十年里,白銀每年外流究有多少?據林則徐估算:“歲去五千萬有數可稽,其以洋銀人者不及一也”②,則該在四千五百萬兩上下。到了十九世紀五十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鴉片戰爭》第1冊,第463頁。按另一估計,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的白銀流出,每年不在一千萬兩以下(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28頁),黃爵滋的估計似偏高。
②吳應麒:《林文忠公年譜》。第191頁。
代初葉以后,隨著出口絲茶的增長,對外收支平衡才有所好轉。
上述由貿易逆差而外流的白銀,還沒有包括西北陸路貿易和邊境貿易上的紋銀“出邊”量;其數究有多少,無從查考,估計也不少。
中國產銀原本不旺。在一八○○年前后,年產銀不過四十四萬兩。鴉片戰爭過后,每年在采廠數,雖仍有二三十處,但“地寶之泄日甚”,“礦砂有時或竭”,產量更趨衰萎。清政府鑒于國內存銀日少,銀源日竭,在一八四四年幾次密諭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督撫,鼓勵民間“自為開采”。一八四八年,清政府再次諭令各省督撫,“如有(銀礦)苗旺之區,酌量開采,斷不準畏難茍安”。盡管在云南楚雄府屬龍潭地方新開一些銀廠和<石曹>硐,但截至一八五○年,都未“大臻成效”。①
清銀貨的流通量,據當時一個外國人估計,約合五億銀元。②為支付賠款、平衡國際貿易逆差而大量輸出的結果所造成的“銀荒”越來越嚴重。一八四七年,英國下議院特別委員會調查對華貿易所獲得的印象是,在中國,“現銀差不多全部流出[去]了”。③白銀越缺,銀價越貴,制錢越賤。下頁表是根據河北省寧津縣大柳鎮一家雜貨店的賬冊所統計的銀錢比價。
當時還不存在全國的統一市場。銀錢比價的變動,在各省市場上,反應不一。除了云南、貴州較穩定,在一八四五年前后,維持在“每銀一兩均易制錢一千六百數十文”④外,其他各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參見彭澤益《財政與經濟》,第26—27頁。
②馬丁:《中國》(R。M。Martin:China),第1卷,第176頁。
③姚賢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1840—1895》(簡稱《外貿史資料》)第1冊,第518頁。
④清代抄檔:《貴州巡撫喬用遷奏》,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云貴總督李星沅奉》,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