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奶水videos喷奶水,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成人av,成人影,久久久蜜臀国产一区二区,免费观看一区,麻豆xxxhd

康乾盛世盛個屁!!!!

首頁 > 稅收2020-11-16 08:16:48

康乾盛世發生了什么?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濟發展達到了頂峰,物資極大地豐富了,但是康乾盛世卻一直讓后世史學家詬病,歷史上被普遍承認的三大盛世,沒有康乾盛世的份。

康乾盛世在繁榮的同時,被稱為失去的134年,在物資豐富的同時,科技、文化、商業不僅沒有進步,橫向比較,卻是倒退的一百多年:經濟沒有活力,泱泱大國如同一個摸瞎盲人一樣,在閉鎖的空間盲目自大。

在明朝已經出現苗頭的商品萌芽,比西方出現的時間并不晚,祖宗積累的科技文化比之西方基礎更好,但隨著清朝幾代皇帝的閉關鎖國政策,讓整整3億人成了蒙眼瞎子。

從康熙開始,對于一定規模以上的海船不允許建造和出海,一經發現即被流放邊地。對發明造出槍支武器的戴梓,康熙選擇了流放邊地。而據傳,戴梓制造的槍支等熱兵器,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文化上,滿清實行愚民政策,有文化、有思想的官員非但沒有晉升機會,反而被排擠和彈壓,在當時做官,聽話是第一要訣,沒有思想就是最好的官員。

精英階層如此,下層更加暗黑腐敗,無論軍隊還是朝堂,貪墨好財形成共識。乾隆一朝的和珅,富可敵國,但乾隆并未動他,反而一直重用,直到嘉慶帝才將和珅除去。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清朝是女真入關組建的國家,怕被其他人侵略,也怕國人接受外人但其封閉的思想和格局,雖然后采取了相交之前的開明態度,但總體來說還是過日子的格局,沒有強大的競爭觀念,沒有領先世界的自信,最終被大炮轟開國門,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康乾盛世,嚴格地說是從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到乾隆六十年(公元1796年),也就是說從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末這134年的時間。

為什么把這134年稱之為康乾盛世呢?關鍵就在于這段時期中國有多項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熠熠生輝,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首先,到了清朝康雍乾時期,終于實現了穩定的國家大一統局面,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這個成就來之不易,堪稱超越千古。

第二,人口突破3億,達到歷史上的最離峰值。在半個世紀里人口總數翻了一番,這在中國人口史上是空前的。

第三,經濟發展,城鎮繁榮,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中國經濟總量長期處于領先地位。

第四,國家財政儲備雄厚,盛世巔峰期戶部銀庫所存白銀常年在六七千萬兩上下。

第五,《四庫全書》等著名的大型文化工程的完成。

最后,康雍乾時代的中國,不僅在周邊各國而且在整個世界都擁有很高的地位、良好的形象。

總之,康乾盛世是清代268年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盛世。這最后的盛世已處于世界大勢發生了空前巨變的大背景下,因此具有比以往盛世更豐富的歷史內涵。

可以說,康乾盛世是打開清史大門的一把鑰匙,也是觀照中國今天和明天的一面鏡子。

然而,讓人無比痛心的是,通過比較中國和整個世界特別是歐美國家發展的進程來看,康乾盛世卻堪稱是“中國失去的134年”。

考量康乾盛世又不能像看唐朝開元盛世那樣,只考察周邊民族和國家就行了,還要把眼光放開看整個世界。自己國家和自己國家比已經不行了,重要的是,必須和地球上那些發展最迅猛的國家比,不管這類國家是否與你天各一方。

如果過去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的話,那么,17世紀末的中國則如逆水行舟,沉船自不必說,就是停滯不進,或是比別人稍慢一點,也要迅速被甩到后面。

當時,世界形勢業已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正從傳統社會邁向近代門檻而矛盾叢生、困難重重的時候,當最需要國家決策符合形勢的發展和實際需要的時候,卻由于清王朝閉關鎖國、皇權極度膨脹等因素,致使重大決策的一再失誤,結果竟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從衰落的頹勢中振作起來的寶貴機遇。

清王朝的迅速衰落,不僅是以往歷代王朝榮枯盛衰的重演,而且暴露出植根于農業社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缺陷。

與此形成強烈對照的是,世界格局在英國工業革命、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推動下正發生著劇烈變動,歐美西方列強日新月異地迅猛發展。

但清王朝統治者恪守“以祖宗之心為心,以祖宗之政為政”的“家法”,因循保守,不思變革,對日益迫近的西方列強的武裝侵略麻木不仁。

這使得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后,開始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失去了近代轉型的歷史機遇和主動地位。由于康乾盛世潛伏的隱患全部發作,更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歷史注定中華民族首先要做出巨大的犧牲。

從另一方面來看,康乾盛世的出現,是極端君主專制下的產物。高度的中央集權或極端的個人獨裁,在調配全國物資與人力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因而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可以創造出一定的輝煌業績。然而一切專制制度都是輕視“人”的,壓抑人性,限制人的創造力,無所不用其極。從長遠來看,封建專制主義對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大的束縛,不能令社會有一個持續發展的動力。

與康乾盛世大約同時的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卻令社會日新月異,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英、法、葡等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后來居上就不足為奇了。

康乾盛世之后,中國逐漸喪失了昔日的輝煌,一步一步淪為列強刀俎上的魚肉,任人瓜分,就是封建專制主義所造成的惡果。

康乾盛世的效果恰如鄭子產“以其乘輿濟人于捧箱”,只能給后人留下一段美好的追憶,而難以將一種精神或先進的價值觀作為遺產傳于后世。也就是說,這一盛世并沒有搭起一座橋梁通向未來,除了勤政治國之外,它并沒有給后人留下更多可供借鑒的東西。

舉例來說,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與中國皇帝乾隆卒于同一年,可以說是同一世紀中人。華盛頓主持制定的美國聯邦憲法,塑造了美國精神,為美國的富強搭了橋、鋪了路。

乾隆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眾多名勝古跡中的碑刻乾隆御筆,或許可以勉強算作江山一景;其風流韻事則成為現代影視藝術中“戲說”無盡的淵蔽而方興未艾,徒然提供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

專制政權可以使專制者在眾星拱月、唯我獨尊中喪失清醒地判斷事務的能力,這就是當內閣學士尹壯圖于乾隆五十五年奏陳吏治腐敗,反而遭到乾隆“護短”式的訓斥并予以打擊的原因。

專制政體導致了中國在閉關自守中似乎永遠盤桓于“一治一亂”或“合久必分”的怪圈之中而難以跳出。

縱觀世界科技及工業發展史就不難看出,康乾盛世的134年間,世界科技快速發展,工業革命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新式武器、輪船等現代工業產品開始大量生產,啟蒙運動造就了理性、平等、民主等思想觀念的普及。

由于狹隘自私的統治觀念作祟,當時的清朝皇帝卻千方百計割斷與外界的聯系,扼殺民眾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全國上下處于閉眼傲驕的自滿心理和情緒中,失去了奮起直追的勇氣和活力。

這個昏昏然的盛世大夢做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驚醒了有識之士,才開啟百年抗爭奮斗的自強之路。

康乾盛世是一個我們經常提到的說法,它的起始時間是康熙元年1662年到乾隆末年1795年,長達一百三十四年,在這個階段,整體上國家是繁榮穩定的,但是這種繁榮穩定只能跟自己內部和過去相比,如果放眼整個世界,在思想意識形態方面,已經大大落后了。

先來看看我們自己發生了什么,清朝年初,由于連年征戰,人口已經大幅度下降,但是這個人口到底有多少呢,歷來爭議很大。有人根據康熙中期的人口統計是兩千萬,所以推斷清朝中期只有一千四百多萬人,但是到乾隆中晚期,人口已經有三億了,然后一直到清末有四億多人。不到一百年時間,人口從兩千萬增長到三億?這個速度有點不可思議,應該是康熙年間的人口統計出了問題,所以有人說明末可能人口在八千萬到一億之間,這樣的數據還靠譜一點。不過不管怎么說,康雍乾三代我國人口的確大規模增加。

除了人口增加以外,那段時期我國國內基本平穩,經濟繁榮,如果按照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我們一直到乾隆末年,也是世界第一,因為這個體量擺在那里。這樣一看,我們那時候似乎過得相當不錯,但是如果看看世界上其他國家在干什么,我們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在康熙十幾歲親政的時候,牛頓那時候應該是二三十歲,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學研究已經研究的差不多了。是的,我們認為是現代人物的牛頓牛爵爺,年紀比康熙還要大11歲。除了牛頓,還有不少先賢大牛,他們出生年月都要遠早于康熙,比如伽利略、笛卡爾等等。在歐洲興致勃勃的發展科技的時候,我們還是古老的農耕社會。

除了科技方面,再看政治方面,早在康熙還沒出生的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而到1689年,康熙繼位二十多年以后,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再來看對外關系,早在康熙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就開始積極在全世界范圍內拓展殖民地,依托大航海技術,他們將殖民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實際上,我們明朝的造船技術遠高于歐洲,但是我們顯然沒有這個意識,到了清朝更是實施閉關鎖國策略,永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歐洲在科技、政治、海外殖民等方面都要遠強于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這些也都可以算作原始積累,終于等到1782年,也就是乾隆末年,瓦特改進了蒸汽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此工業革命正式開啟,歐洲國家的發展進入突飛猛進階段。特別是英國和法國,繼承了工業革命的成果,發展可謂是一日千里,也為后來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

而這時候的清王朝在干嘛呢,依舊維持著農業社會的基本特點,男耕女織,小農經濟。那時候,如果算國民生產總值,我們有的只是體量的優勢,就質量而言,遠遠及不上當時進入工業社會的英法等國。在科學方面,絕大多數國人都是懵懂無知的,包括那些有名的大學問家,在工業方面,可以說是零基礎,也沒有絲毫要引進的跡象,可以說,這時候的落后為以后的挨打埋下了禍根。

在乾隆死后的半個實際,英國人用鴉片撬開了我國的大門,我國進入長期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究其根源,就是康雍乾三朝沒有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只是維持了表面繁榮。

通常我們認為,中國近現代的落后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似乎是西方的炮火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我們與西方的差距。其實如果要追溯中國落后的起源,應該是康乾盛世時期,在康乾盛世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要數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在這一次的中西方文化大碰撞,讓我們看到上千年的君主專制,以及僵化思想的愚昧,康乾盛世是中國近現代落后的根源。

康乾盛世被認為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國家穩定,國庫充裕,而且人口也達到歷史之最,疆域達到1300多萬公里,然而在盛世之下卻隱藏著更深的隱患。清朝在經濟上一直依賴于低水平的農業和手工業,而沒有發展經濟貿易,同時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更是予以嚴厲打擊。當人口發展到農業土地養活不了的時候,整個社會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外政策上,清朝堅持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對外貿易也僅限于廣州一個港口,為了限制防止民間船只過大對朝廷軍事產生威脅,甚至限定民間船只的發展,對船只的尺寸,桅桿的數量等,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而此時的歐洲正在發生哪些改變呢?大航海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向前發展,在300年的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而且英國成功跨越了馬爾薩斯陷阱,利用工業養活了更多的人口。而東方的清朝,正因為康乾盛世,導致人口激增,即將面臨土地無法供養人口的現狀。

馬戛爾尼出訪中國,應該是一個很好學習西方技術的機會,可是自以為是的乾隆皇帝,卻認為清朝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拒絕了馬戛爾尼使團送來科技產品,認為這些都是雕蟲小技,只有程朱理學才是清朝發展的需要。

我們現在看馬戛爾尼的這些禮物,其中包括: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爾望遠鏡、帕克透鏡、連發手槍及銅質野戰炮等先進武器、氈毯、羊毛、圖書、鬧鐘、手表、兩架黃色馬車以及一艘英國當時規模最大并裝備有110門大口徑火炮的戰船模型等等。這些代表了西方科技的前沿,是西方科學體系下的結晶。

康乾盛世也是中國社會,君主專制發展的頂峰,官員的所有行為不是為了提高效率,而是為了揣度圣意,整個朝廷每天都在上演皇帝的新衣。康乾盛成為近現代生產力的阻礙,讓曾經領先世界的文明落入停滯的狀態。

康乾盛世人民生活富足,不愁吃喝,軍隊得到了休整,實力大大增強,國力增強了,有了充足的財力、物力,人民生活幸福。

康乾盛世的興盛與衰敗的原因

及求!!!
興盛的原因:

1.清初統治者勤奮與謹慎。在政治上,清初統治者非常注意籠絡人心,爭取大多數漢人的合作。與朽敗、貪腐、黑暗的晚明社會政治相比,晉中之窗入關的清朝代表著希望和新氣象,清軍不僅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而且還受到群眾特別是士紳階級的歡迎。盡管有剃發、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但是晉中之窗迅速廢除明朝“三餉加派”等苛捐雜稅,實行“滿漢一體”和“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等政治經濟政策,這些都極大地贏得了人心,使自己的統治穩定下來。

2.采取適宜的民族統一政策和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清初的國家機構還帶有關外滿族人簡明廉潔的傳統,軍政機構精干、高效。清初的晉中之窗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及后來的軍機處,就比明朝的內閣六部精簡有效得多。清初宮廷人員只有明朝的1/10~1/20,花費只及明朝的1/8,廷苑規模只有明朝的3/10(《清朝文獻通考》卷39,康熙29年、康熙49年)。面對因為長期戰亂嚴重破壞而使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民生凋敝的殘破的社會經濟,清王朝晉中之窗采取了變更土地產權(即實行更名田)、招徠流民獎勵墾荒、軍民大力屯墾、興修水利、輕捐薄賦直至“永不加賦”(1712年)、“攤丁入畝”等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政策。經過不斷努力,清朝的耕地面積和人口都有持續迅速的增加。

衰敗的原因:
1.乾隆的虛榮心體現在滿清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清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清國和這些國家“建交”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益處”,晉中之窗他們向清國進貢的目的很少是出于“友好”的動機,而是貪圖清國的“賞賜”。乾隆皇帝為了鼓勵清國以外的國家向他“進貢”,晉中之窗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于“貢金”的價值。例如清國與印度之間有一個芝麻國巨坎堤王國,它每三年向中國進貢一次,每次進貢砂金一兩五錢。清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
2.乾隆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為了沖淡武夫形象,他極力附庸風雅,舞文弄墨,寫了幾千首詩,收藏歷代書法精品,晉中之窗到處題字,仿佛是一個極有文化修養的儒雅之士。然而,在這迷人的表象掩蓋下,他的另一面卻是一個文化專制主義的狂熱推行者。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乾之治、康雍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于嘉慶元年(1796年)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晉中之窗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疆域遼闊,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發展階段。
臺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之治。西方傳統史學界亦認同這種說法,或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 即清朝高峰時期。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開基創業并達到盛世好比爬上坡,清朝為此歷經幾代人100多年的勵精圖治和連續奮斗,才迎來康乾盛世的偉業。但在進入盛世之后,清政權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奢靡貪腐之風興起且越來越甚,導致很快由盛轉衰,并在內外打擊下越滑越遠,直至最后滅亡。清朝走過的盛而驕、富而奢———驕必怠、奢必貪———貪必腐、腐必敗的歷史軌跡無可置疑地表明,如果在興盛和富裕后不思進取,貪圖奢靡享樂,虛驕懈怠,必然導致腐化衰敗,走向滅亡。今人當從清朝盛衰演變的歷史中認真吸取教訓。

  清朝以少數民族崛起于關外而后入主中原,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大業,社會經濟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蔚為壯觀的康乾盛世。但是就在國家鼎盛之際,統治階級放棄了文治武功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驕。而奢侈必然導致貪婪,驕傲必然走向懈怠,最終因貪婪而腐化,因懈怠而落后,使盛世如過眼煙云,很快滑向衰落。愈演愈烈的貪污腐敗之風刮得英勇無敵、剽悍善戰的八旗子弟成為揮金如土、戰則必敗的敗家子;也使原來簡潔高效的官場變得官無不貪,吏無不惡,文治武功俱廢。結果是清王朝因腐化而衰敗懈怠、落后挨打,最后在不間斷的外國侵略和內部變亂中徹底覆亡。清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反映了腐敗消解國家統一意志和前進動力、導致社會災難和王朝傾覆的不變真理。

  清朝的興起與康乾盛世的鼎盛

  清初,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出現了在中國歷史上足以傲視漢唐的康乾盛世。清朝的興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從順治到乾隆前期的統治者推行了較為得當的政治、經濟和民族政策,其中清初政治的簡潔廉明是清朝興起和邁向盛世的關鍵因素。

  清朝于關外白山黑水之間的崛起強盛是一部驚天動地的創業史。從努爾哈赤起兵(1583年)到建立后金政權(1616年),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從建政到入關問鼎、底定中原(1645年),也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

  清朝以區區十幾萬人的少數民族能夠在兩代人的時間里興起并君臨中原,得益于其精兵簡政、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和威猛善戰的八旗兵,即所謂“馬上得天下”。清朝入主中原后能使統治很快臻于治境,出現國家空前統一、社會經濟繁榮、人口持續增長的康乾盛世,則主要依靠清廉高效的政治體制、適宜的民族統一政策和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

  因為是“小兵臨大國”,清初統治者保持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勤奮與謹慎,也充滿了新興力量的勃勃生機。在政治上,清初統治者非常注意籠絡人心,爭取大多數漢人的合作。與朽敗、貪腐、黑暗的晚明社會政治相比,入關的清朝代表著希望和新氣象,清軍不僅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而且還受到群眾特別是士紳階級的歡迎。盡管有剃發、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但是清朝迅速廢除明朝“三餉加派”等苛捐雜稅,實行“滿漢一體”和“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等政治經濟政策,這些都極大地贏得了人心,使自己的統治穩定下來。

  清初的國家機構還帶有關外滿族人簡明廉潔的傳統,軍政機構精干、高效。清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及后來的軍機處,就比明朝的內閣六部精簡有效得多。清初宮廷人員只有明朝的1/10~1/20,花費只及明朝的1/8,廷苑規模只有明朝的3/10(《清朝文獻通考》卷39,康熙29年、康熙49年)。一個不那么追求奢華、排場的最高統治層,其工作效率和對全社會的示范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統治機構的精干使政府開支可以大大減少,清政府可以實行輕捐薄賦、休養生息政策,人民的負擔也得以減輕。清初統治者目睹了明末戰亂連連、生靈涂炭的慘象,親身經歷了創業建國的千辛萬苦,深知創業打天下的艱難,因此他們能夠兢兢業業、清正廉潔、勵精圖治。

  面對因為長期戰亂嚴重破壞而使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民生凋敝的殘破的社會經濟,清王朝采取了變更土地產權(即實行更名田)、招徠流民獎勵墾荒、軍民大力屯墾、興修水利、輕捐薄賦直至“永不加賦”(1712年)、“攤丁入畝”等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政策。經過不斷努力,清朝的耕地面積和人口都有持續迅速的增加。1645年全國在冊耕地只有4.03億畝,1688年恢復到6.08億畝,1754年增加到7.08億畝。加上不在冊耕地,到乾隆年間全國耕地實際上在10億畝左右。清代人口從1651年的6000萬增加到1691年的1億左右,1761年達到2億,1801年達到3億(孫毓棠、張寄謙:《清代的墾田與丁口記錄》,載《清史論叢》1979年第一輯)。另據經合組織(OECD)發展中心1996年的一份研究報告,1820年時,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28.7%(與現在美國占世界的比重相當),人口占世界總數的35.5%((美)A·麥迪森:《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頁)。實際上這時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如果以1790年的數據進行比較,中國的比重還要高得多。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耕地面積和人口數量的增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在農業生產發展和工商業繁榮的基礎上,清朝社會財富和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國庫存儲豐富。1777年(乾隆42年)國庫存銀多達8182萬兩,成為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繁榮昌盛的有力見證。

  清朝入關從順治到乾隆中期,經過4代人100多年的勵精圖治和休養生息,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耕地和人口成倍增長,中國歷史進入自唐宋以來又一個高峰———康乾盛世。在清初100多年的持續上升和繁榮時期,清朝戰勝了內外一系列困難和挑戰,清朝的國力和聲威也達到鼎盛。一個空前廣闊、統一、繁榮、強盛的大清帝國屹立在世界東方。

  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之一:腐敗

  大清帝國在空前的繁榮盛世下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奢侈、驕怠、貪污、腐敗等罪惡的毒瘤藉盛世瘋長,正日益腐蝕破壞著國家和社會的肌體。當朝廷上下對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自我感覺良好時,清王朝卻從盛世的頂峰迅速滑落,很快從康乾盛世跌到嘉道中落。衰落緊隨鼎盛,一切都發生在乾隆年間,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由盛轉衰的歷史悲劇驚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經濟繁榮,是經過順治、康熙、雍正幾代人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結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此時,朝廷上下,從皇帝到各級官吏好大喜功,統治者放松了吏治,丟棄了先前廉政簡政的傳統,奢靡貪污之風日益盛行。由于乾隆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終朝兵事不斷。所謂十全武功,曠日持久,勞民傷財。乾隆朝歲入雖比前代有所增加,但開支增加得更快,國庫積儲增加的速度已大大放慢。到嘉慶改元時,接過的已是一個龐大的空架子,以至于嘉慶不得不拿和□開刀,補充國用。同時,在乾隆朝歲入增加的背后,是非正常的收入來源(包括捐輸、商人報效、鹽斤加價、公攤養廉甚至賣官鬻爵等亂收費項目)不斷增加并成為定例。這些不正常的收入雖能緩解一時之急,但對政府和國家社會而言則無異于飲鴆止渴。國家財政依賴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見到清朝腐敗并必然最后走向衰亡的端倪。

  導致清王朝急劇衰落的更基本、更有決定意義的原因是整個官僚機構乃至整個社會在封閉自大的環境下的奢靡驕怠和貪污腐化。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昧于時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變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貪圖眼前的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貪奢淫靡和腐敗之風遍及官場內外,使貌似強盛的清王朝潛伏著社會變亂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機。

  康熙晚年,奢侈腐敗之風已經興起,后來經過雍正時期的厲行節約和嚴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時,隨著經濟繁榮和財力充裕,奢靡腐敗之風重新抬頭并愈來愈甚。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水,沿途接駕送駕、進貢上奉、大興土木,豪華與排場空前,糜費特甚。乾隆帶了頭,其示范效應無與倫比,大小官吏借接駕和其他機會,極盡奢華之能事。他們為了講排場、比闊氣,竭力攤捐派差、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貪賄公行,吏治日廢,奢侈淫靡、貪贓枉法、腐化墮落的歪風邪氣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儉節約、清正廉明的正氣反而日益孤立。自皇帝而下,無論王公貴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無不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滿族親貴,沾染的奢侈淫靡的習氣最嚴重。滿人阿克當阿任淮關監督十余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計其數,豪富無敵,人稱“阿財神”。漢族官宦豪族的奢華情形也大同小異。大小官吏上任之時大多兩手空空,離任返鄉則車拉船載,浩浩蕩蕩。

  與統治階級奢靡生活相伴隨的是權力機構中普遍的貪贓枉法和腐敗黑暗。在清王朝表面繁榮實際在走下坡路的過程中,腐敗就如癌細胞一樣在國家和社會肌體里擴散,損害著國家機體的健康。雍正時期曾經銳意改革積弊,實行“耗羨歸公”、大幅提高官員薪酬(“養廉”),借此整頓吏治,并以鐵腕手段打擊貪污、追贓索賠,使貪腐之風一時有所收斂。到乾隆時,官僚機構日益膨脹老化,行政運轉日益低效。并且由于皇帝帶頭奢靡腐化,官僚機構所潛伏的腐敗細胞失去抑制,獲得瘋長的環境條件,朝野上下,賄賂公行,貪污成風。乾隆中后期,陸續發生貪污腐敗的大案要案。1757年,發生云貴總督恒文和云南巡撫郭一裕的“金爐案”。兩人在操辦進貢金爐過程中,低買高賣,摻雜使假,中飽私囊。同年又發生山東巡撫蔣洲在山西巡撫任上貪污庫款案。案發后,恒文被賜令自盡,蔣洲被誅,郭一裕充軍。隨后又有連續3任兩淮鹽政高恒、普福、盧見曾的“鹽引案”,貪污達1000萬兩(相當于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1/4),案發后3人均被誅。但是此后貪污大案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1781年,時任浙江巡撫的王□望前在甘肅任內貪污賑災糧案發,牽連官吏60多人,王□望等22人被誅,涉案的陜甘總督靳爾謹自盡。并且此案還案中套案,查辦此案的閩浙總督陳輝祖在抄家過程中以金換銀,將王的贓物據為己有,事發后陳輝祖被賜令自盡。1782年又發生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于易簡貪污國庫案,國泰于案發后自盡。1786年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因索賄被誅。1792年,浙江巡撫福崧因索賄、侵吞公款案發自盡。雖然誅戮了一批巨貪大蠹,并且不少是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員,但官場貪污腐敗之風仍然愈演愈熾,因為乾隆和和□即是貪污腐敗的總根子,他們懲貪,實際上借機“宰肥鴨”,乘機大撈一把,其結果無異于縱貪。這些大案要案不過是貪污腐敗案的冰山一角。上述案發被誅督撫,均屬事情敗露不可掩蓋,其余得到風聲彌縫無跡當數不勝數。和□在乾隆庇護下當政20多年,搜刮的私財價值達1億兩,相當于當時政府2年的財政收入。就連其兩個仆人被抄沒的財產也達700多萬兩。故當時有民諺稱:“和□跌倒,嘉慶吃飽。”

  當時官場明明十分腐敗,可乾隆還一味裝聾作啞,粉飾太平,不聽勸諫。1790年禮部侍郎尹壯圖上疏乾隆,勸諫道:“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額興嘆。各省風氣,大抵皆然”(趙爾巽:《清史稿》卷109)。乾隆看后大怒,先以“挾詐欺公,妄生異議”罪判“斬立決”,后為避免成全尹壯圖忠諫美名,免去死罪,降職處分。

  在這種只聽好話不聽規諫、諱醫忌藥、官官相護、上下包庇、只知斂財納賄、不管百姓死活的風氣下,大小官吏因循茍且,讒上欺下,朝綱不振,效率低下,百務廢弛。曹振鏞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大紅人,位極人臣,其為官之道就是“多磕頭,少說話”。清朝中后期就是由這些人來治理國家,其后果可想而知。

  腐敗還是引起清王朝軍事渙散、軍隊戰斗力下降的直接原因。軍隊是國家機器的支柱,是國家強盛和社會安定的保證。到乾隆中后期,隨著政治腐敗而來的是軍事懈怠和武備廢弛。清初的八旗兵是強悍善戰的軍隊,入關時所向披靡,戰功赫赫,為底定中原和統一全國立下了豐功偉績。但僅僅經過一代人的時間,八旗和滿族因種種優渥與特權而退化、腐朽,失去了先輩威猛凜凜、英勇善戰的氣概。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戰斗中,八旗兵軍紀已散,軍力已大不如前。此后,八旗子弟和八旗兵更加驕怠,他們憑借權勢,橫行無忌,無惡不作;不僅軍紀敗壞,訓練荒疏,而且生活腐化,吸毒聚賭,包伶嫖娼,甚至敲詐勒索,蹂躪百姓。原來剽悍英武的八旗兵變成不能打仗、只會擾民的老爺兵,八旗子弟成了游手好閑的紈夸子弟和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后來,朝廷一有戰事,便主要依靠綠營兵。但綠營兵在腐敗的社會大環境下也很快腐化,克扣軍餉,兵匪勾結,貪污中飽,弊端叢叢,也淪為徒有其表,只能嚇唬平民老百姓的花架子軍隊。嘉慶皇帝還是皇太子時,曾經隨乾隆閱兵,所見到的卻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鬧劇(《嘉慶朝東華錄》,卷7,嘉慶4年正月)。由于八旗和綠營均因腐敗而退化,喪失戰斗力,到白蓮教起義時,清朝不得不主要利用鄉勇和團練。到鴉片戰爭時,八旗、綠營、鄉勇、團練都不中用,數十萬清軍被萬余名英國遠征軍打敗。清朝從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由于帝國主義入侵和太平天國起義等內亂,清朝局面日益失控,腐敗也日甚一日,軍事、政治、財政權力逐漸外轉下移,中央權威日益縮減,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內部腐敗的侵蝕下,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敗覆亡的不歸路。

  官僚統治機構的奢靡腐敗的必然后果,就是強化對小民百姓的壓榨和剝削,致使廣大民眾生活日益貧困。官僚、貴族、地主、富商大量兼并土地,失地無地的農民越來越多,還有大量的農民因無法忍受橫征暴斂而棄田逃亡,失去生計,四處流浪。社會上流民數量急劇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一場社會大風暴正在醞釀。1796年2月,一場歷時9年、席卷湖北、四川等5省的白蓮教起義爆發。清朝調動16個省的兵力,耗銀2萬萬兩才勉強將起義撲滅。白蓮教起義剝開了清王朝繁榮升平的盛世外衣,暴露了其腐朽和虛弱的本質,成為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從17世紀40年代起到20世紀第一個10年止,精確地說是從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間為清朝統治時期。這是中國悠久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在這268年間,自康熙(16611721) 經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個輝煌盛世,史稱康乾盛世。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以致英國遲遲不能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

然而,正是在同一個時間,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國,一種新的文明挑戰全球的工業文明正在萌發;一場偉大的革命最終改造了整個舊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正在進行;一個新的運動沖決中世紀封建神學桎梏束縛的思想啟蒙運動正在蓬勃發展。由此以降僅100多年的歷史,就徹底地改變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國由一個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國急劇地墜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術般的變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識之士們大為震驚。 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一種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 16頁) 鄧小平指出: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鄧小平文選》第3 卷,第90頁) 這段歷史太值得后人警醒。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為,但是面對世界范圍工業革命歷史性大變動、大轉折,卻茫然無知,毫無準備,甚至采取錯誤的對策,把門關上,最終導致中國的長期落后。今天,當我們即將跨入一個新的世紀、面對一個更加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國際環境的時候,把康乾盛世放入一個世界性的范圍來看,尤為發人深省。
盛世輝煌 中華民族經過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發展,至康乾盛世,其經濟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她的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農業來看,不論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是耕地面積,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歷史時期。據統計,康熙24年(1685年)全國共有耕地6億畝,到乾隆終年(1799年),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隨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獲率高出英國。麥子的收獲率為15∶1,而在歐洲居首位的英國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88頁,《赴華使團》)中國農作物的總產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從1700年前后的約1.5億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約3.13億,占全世界9億人口的1/3。從手工業來看,也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擴大,手工作坊、手工業逐漸增多。如廣東的冶煉業、京西的采煤業、江南的紡織業、云南的銅礦業等。手工勞動的分工進一步精細,如江蘇松江棉布染色業作坊,按照產品種類,分成藍坊、紅坊、漂色坊、雜色坊市場也有了一定的發育。糧食、布匹、棉花、絲、綢緞、茶、鹽成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為3.5億銀兩(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1卷,第284頁),如果加上煙、酒、糖、油、煤、鐵、瓷器、木材,不少于4.5億兩,以當時人口3億計,人均商品流通值為銀1.5 兩。對外貿易急劇增長。主要出口商品有茶、絲、土布,尤以茶葉占第一位。18世紀末,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平均從中國購買茶葉值銀400萬兩。而英國商人運到中國來銷售的主要商品( 毛織品、金屬、棉花)的總值,尚不足以抵消從中國運出的茶葉一項。為了平衡貿易收支,英國商人必須運送大量白銀到中國。康熙年間,清朝征收的關稅正額有銀43000兩,實際上關稅收入大大超過正額。乾隆末,每年盈余(即超額部分)已達85萬兩,超過康熙年間所定關稅正額的20 多倍。正是為了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把大量鴉片運進中國,并發動了罪惡的鴉片戰爭18世紀初,在康熙帝主持下,清廷從事兩項巨大的科學工程。一項是《律歷淵源》(171317 22),介紹了中國和西方音樂各種理論、樂器制造、天文歷法以及西方的數學與中國的算學;另一項是用近代科學方法繪制了第一幅詳細的中國地圖(1708-1719年)。中國的城市也有很大發展。到19世紀初,全世界有十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六個,即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城市以下的墟市集鎮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如南京是著名的絲織品產地,有絲織工人數萬人,城里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湊集,金粉樓臺。(吳敬梓:《儒林外史》)山東濟寧為百貨聚集之地,客商貨物,必投行家。( 《乾隆濟寧直隸州志》,卷二《風俗》)法國啟蒙學者伏爾泰稱贊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法國《百科全書》的主編狄德羅在該書《中國》條目中,盛贊中國民族,其歷史之悠久,文化、藝術、智慧、政治、哲學的趣味,無不在所有民族之上。德國的萊布尼茨認為,歐洲較之中國優越之處,在思維和思辯的科學……但一轉到實踐哲學,即生活、倫理、政治實踐,歐洲人便難以和中國人相抗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當康乾君主謹慎地牽引中國社會這艘古老的大船,沿著原有的航線進行再一輪沖刺的時候,諸歐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學新器,絕出前古,橫被全球(康有為:《進呈突厥削弱記序》,《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98頁)。西方社會爆發了一系列改天換地的偉大革命,迅速地脫離傳統的發展路線而突然加速前進,躍上了世界文明進程的制高點。

1640年,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美國1775年進行了獨立戰爭;法國1789年爆發了大革命。意大利從1859年資產階級奪取政權、 俄國從1861年廢除農奴制、日本從1868年明治維新也都不約而同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這些革命,不論勝利與否,徹底與否,其結果都加速了封建專制統治的滅亡,推動了民主政體的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

17世紀以后,科學革命席卷了歐洲。歐洲科學革命的先驅哥白尼于1543年發表《天體運行論》,闡述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天文學說。伽利略研究了自由落體和鐘擺運動,發明了望遠鏡等科學儀器,大大改進了科學觀測手段。特別是在17、18世紀之交,牛頓發現了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闡述了經典力學理論。繼牛頓之后,大批科學家、技術家、實驗家涌現,大批科學成果誕生,大批科學研究機構成立,研究自然科學在歐洲蔚然成風。一個科學、技術、實驗三者鼎立、互相牽引、彼此促進的互動新機制形成,為生產力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從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

在棉紡織業,1733年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效率。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紡織機,即著名的珍妮機。機器的使用,使紡織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

在動力機器方面,1769年瓦特發明了單動式蒸汽機,1782年又制成了復式蒸汽機。1785 年英國的棉紡工廠開始用蒸汽作動力。1769年法國人柯格諾特制成了第一輛蒸汽推動的三輪汽車;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制造了第一艘輪船;1814年英國人斯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蒸汽機的普遍應用使工業擺脫了對自然能源的依賴,使勞動生產率幾倍幾十倍地提高。

在冶金方面,18世紀30年代發明了用焦煤煉鐵的新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以木材為燃料進行冶鐵的落后工藝。60年代,出現了巨大的熔鐵爐,此后又研究出了精煉法。煉鐵技術的革新,不僅推動了冶金工業的進步,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煤炭工業的發展。

工業革命使英國經濟出現了騰飛。據統計,1776年至1800年棉紡織品出口從670萬英鎊增加到4143萬鎊,24年間增長5.18倍。毛織品在1788年生產7.5萬匹,1817年則達到49萬匹,增長 5.53倍。煤的年產量,1700年為500萬噸,1795年增至1000萬噸,增長1倍。生鐵產量,1740年僅為17350噸,1806年則猛增至258000噸,增長13.87倍。工業的發展導致諸如曼徹斯特、伯明翰等一批新興工業城市的出現,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8世紀70年代時,城市人口已占全國總人口的1/2。

在經濟發展全面加速的18世紀,交易的一切工具都合乎邏輯地使用起來了。在工業發展、商業繁榮的基礎上,歐洲國家的市場進入了更高層次,證券交易、信貸已很活躍,證券交易所拓展了他們的活動,倫敦模仿阿姆斯特丹并試圖取而代之,阿姆斯特丹此時趨向專業化發展,欲成國際貸款之要地,日內瓦和熱那亞參與這些危險的游戲,巴黎摩拳擦掌,開始亦步亦趨,這樣一來,錢款與信貸便起來自如地從一處流到另一處。(布爾:《資本主義的動力》第18頁 )形形色色的信貸證券,大大便利了商品批發和國際支付業務,整個市場被活躍的信貸和貼現所推動。

這時,西方國家向全世界擴張的步伐也驟然加快。他們紛紛走出國門,建造大艦巨舶,組織商船隊和貿易公司,進行航海探險,致力海外貿易,到世界各地尋找商業機會,掠奪金錢、土地和人口,進行原始積累。貪婪的西方商人,確信自己的好運在遠方,行走于全世界并把商品帶到世界各地,追逐豐厚的利潤;炮艦和軍隊用刀和劍在各個殖民地上建立起統治;外交使節和傳教士到處奔忙把政令和圣經傳播到各個角落,并熱衷于搜集情報,了解各地的情況。美國獨立條約的墨跡未干,當其還 處于英國的威脅之下時,海商就已游弋七大洋,去尋求貿易。到達中國的第三只船實驗號只有84噸,乃至被認為是近海帆船,充分展現了愿意為可能獲得的利潤冒最大危險的精神。據估算,英國在17571857年的100年中,僅從印度運回本國的貨物和貨幣總值達120億金盧布;17011810年從西部非洲販運200萬黑奴,進行貿易。

紡織工序的逐步機械化、焦炭煉鋼、蒸汽機的應用、工廠制的出現,農業的發展、農村購買力的增加,市場的興旺、商人的活躍,航海的進展、殖民地的開拓、交通運輸的改革等等,許多舉措、許多事件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推移演變,推動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化,跨進了近代社會。一個生產力如地下泉水噴涌迸射的人類新時代全面展開。
樓主看了上面的一定也快吐血了.我簡單的說幾句吧!
1\乾隆早年重視人才,比較清政廉民.還具有創新精神,
2\中年之后開始希里糊涂.注重”安全防事故”,拘束自身,不敢作為.
3\文字獄太多早成后期局勢動蕩,人心背離.賤(沒有寫錯字)人當道.
4\歷史必然(乾隆不比前人,卻身高自傲)
5\江南旅游奢侈浪費.
寂寞的朋友,現在有點暈了吧。樓上的洋洋論文,闡述了“清朝的衰亡”的道理,是否能再闡述一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像葡萄牙、西班牙、包括英國“衰亡”的道理,要不再論述一下古羅馬、古埃及。其實,原因很簡單,規律如此,老子早告訴原因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不信,再過幾百年看看美國的變化。

清朝引以為傲的康乾盛世,究竟是一個盛世還是一場笑話

英國使團成員約翰·巴羅訪清朝在《我看康乾盛世》寫道:在浙江和京城,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中國農民主要食物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在春荒之際,都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筆筆皆是。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并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后的景。康乾盛世”是滿清奴隸文化下吹噓的產物,其競不如明朝晚期,中國經濟、科學、政治和文化在此期間全面倒退!受馬可波羅的影響,歐洲人一直認為中國是遍地是黃金,人人穿綢緞的國度。但親自來到中國的馬戛爾尼發現真實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當時的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社會財富直線上升,普通人都可以每天吃肉,但中國人連溫飽問題都還沒解決,遍地都是營養不良的人,甚至遠不如明朝晚期。最讓馬戛爾尼震驚的是,他們從天津去北京的路上,沿途經常能看到死嬰和棄嬰。馬戛爾尼發現兩岸的房子都是土坯子,房頂都是茅草蓋的,沒看見一個地方有干凈堅固的英國小鎮的感覺。馬戛爾尼說:“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還是比較貧困的,人人都很瘦,我們在中國人身上很少能看見英國公民那樣的啤酒大肚,或者英國農民那種喜氣洋洋的臉。”一個洋人,僅僅來了一次中國,竟然把大清看得這么透徹,康乾盛世的真相就這樣被一個洋人無情地戳破了。今天不知有多少無知的學者,研究了大半輩子歷史,還不如一個200年前的洋人看得明白。
是盛世,比如到鴉片戰爭前,我國GDP還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但盛世背后藏危機,閉關鎖國錯失發展潮流,最終落后

為什么網上有人說 康乾盛世 是虛假的,是個笑話? 可是我看視頻清朝經濟在雍正乾隆時期提升到了全國第一!

對農民老百姓他們體會不到盛世給他們好處,他們覺得就是賦稅更重了。所以說盛世是假的。
康乾盛世當然是假的了在這一時期我們對內大興文字獄搞文化專制對外閉關鎖國拒絕接受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以至于中國一直落后于他們好幾百年這個你可以從英國的訪華使者馬戛爾尼的私人筆記中非常清晰的看出當時所謂的康乾盛世到底是怎么回事
公元1652年,順治9年,全國總人口1448.3858萬。而在十年前,明末的人口在一個億以上。
消失的那九千萬漢人哪里去了?死在滿清韃子的屠刀下。
偌大的疆域,只有不足一千五百萬人口。在這樣的前提下,只要所謂的“國泰民安”,自然就會被吹捧為“盛世”嘍!!!
另一個例子是貞觀之治:從楊廣時期的五千余萬的人口直降到李世民時期的三千萬。近一半人口消失,就約等于近一半的耕地無主。,所以,李世民時期的糧價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的最低點:每斗四至五文錢(這是長安糧價、縣城更便宜)。
這個都是一種片面的狹隘的歷史觀,清朝經濟確實在康雍乾三個朝代有非常顯著的發展,這不是一個虛假的故事
去維基上搜“元清非中國論”詞條,好好看看,再思考思考,你的答案就有了。

康乾盛世,只是一個自嗨的盛世嗎?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番薯盛世,皇帝宮中漢服cos,老百姓金錢鼠尾蜈蚣衣;滿大人遛鳥喝茶吃肉,漢人啃樹皮觀音土。只會欺負欺負文盲老百姓和其他韃子,洋大人來了立馬下跪。不是曾李左張諸位漢人大臣將領包圍邊疆,云貴疆藏蒙及東北哪個守得住?不要嫌棄明朝疆域小,韃子看起來地盤大,根本無法有效管理,邊疆照樣還是任洋人長驅直入。可惜大部分漢人都被胡京滿遺洗腦了,真當韃子是降臨華夏的救世主給我們造盛世了,可悲可悲!
康乾盛世真不如叫雍正盛世,沒雍正的話清朝早雞兒滅亡了。康熙勉強算一個不錯的君王,乾隆簡直是敗家子的典范。
我倒是更愿意橫向對比,和當時國外相比,清朝除了收復青藏和準葛爾,一無是處。無論經濟,科技,都遠遠的被同時代的歐洲人甩在后面
嗯。

相關推薦:

賠償需要交增值稅(公司收取賠償收入是否需交增值稅)

民事立案后果(立案有什么后果)

內容立案回執(立案回執是什么意思)

淺析跨域立案(跨域立案什么意思)

手機丟了立案(手機丟失立案標準)

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