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奶水videos喷奶水,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成人av,成人影,久久久蜜臀国产一区二区,免费观看一区,麻豆xxxhd

增值稅到底是怎么算的啊?

首頁 > 稅收2020-11-21 14:10:05

企業的應交增值稅是怎么計算的?

不是簡單的銷項減進項的差額進行繳稅的這種概念嗎?為什么我會計跟我說只要交開票額的不含稅收入的3.6%.
增值稅是價外稅、流轉稅,也就是說價款和稅款記帳是分離的。對于采購原材料業務,由于原材料還要進行流轉,所以不記入成本;如果采購的是固定資產,那么交的稅應該記入成本,因為固定資產不可能再流轉了;如果你采購的是固定資產,用了幾個月給賣了,這就涉及到進項稅轉出的問題了,因為在購入時已經把進項稅計入成本了,再流轉時,必須要轉出了。增值稅是價外稅,實行的是價稅分流,所以價款和稅款要分開記帳,把購進的稅款記入進項稅額,而不記入成本;同樣在銷售你的產品時,也要價稅分流,把銷售時的稅金記入銷項稅額,而不記入銷售,銷項減進項,大于零就是本月應交增值稅額,小于零則不用交稅。也就是說理論上增值稅體現的就是有增值才交稅,如果在購進的基礎上沒有增值是不用交稅的,避免了以往營業稅的重復征稅,這也是增值稅的合理性所在。
是稅負,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等于應交增值稅額,應交增值稅額與不含稅銷售額的比例是實際負擔的稅負,各種行業的稅負不一樣,各個地區也不全一樣。稅負是國稅機關綜合當地同行業增值稅交納情況推算出來的,一般不允許企業交納增值稅實際稅負低于這個比例,所以有的企業做賬時先用不含稅銷售收入額乘以國稅局規定的稅負(就是你的會計說的3.6%)算出應納增值稅額,然后決定需要多少進項發票。特別是小型企業一般都是這樣做賬的。
這個可能與你們當地的稅收政策有關.
應該是屬于核定征收率征收增值稅.
他說的那個應該是換算出來的增值稅稅負吧

增值稅是怎么計算的?

增值稅的計算方式如下:
一、基本公式: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增值稅計算公式:不含稅銷售額×(1+稅率)=含稅銷售額

不含稅銷售額×稅率=應納銷項稅額

《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對增值稅的計算方法有明確的規定,具體的增值稅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增值稅計算公式: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稅率)
應納銷項稅額
=不含稅銷售額×稅率
我國是采用國際上的普遍采用的稅款抵扣的辦法,即根據銷售商品或勞務的銷售額,按規定的稅率講算出銷項稅額,然后扣除取得該商品或勞務時所支付的增值稅款,也就是進項稅額,其差額就是增值部分應交的稅額,這種增值稅的計算方法體現了按增值因素計稅的原現。

誰能舉例說明一下,增值稅是怎么計算的?

舉例說明如下:
B企業從A企業購進一批貨物,貨物價值為100元(不含稅),則B企業應該支付給A企業117元(含稅)(貨物價值100元及增值稅100X17%=17),此時A實得100元,另17元交給了稅務局。
然后B企業經過加工后以200元(不含稅)賣給C企業,此時C企業應付給B企業234元(含稅)(貨物價值200加上增值稅200X17%=34)。
此時套用公式為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200X17%=34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17(A企業已交)=17(B企業在將貨物賣給C后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退稅計算方法 繼續套用例子,假如C企業為國家規定實行先征后退原則的出口企業,他把這批貨物加工后出口,出口FOB價為300(已折成人民幣)(不含稅),此時他要交納的增值稅為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后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出口后可以獲得退稅額為(假設退稅率為17%)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7%=51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所交增值稅=234+17=251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51=351 利潤=收入-成本=351-251=100 如果退稅率為15%則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5%=45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所交增值稅=234+17=251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45=345
利潤=收入-成本=345-251=94 比上面少了6元的利潤。這6元就叫做不可抵扣額,應用公式也可得出這個結果。
當期不可抵扣額=FOB價X外匯牌價X(增值稅稅率-退稅率)=300X(17%-15%)=6
假設C為則根據國家規定,實行“免,抵,退”原則出口企業,加工后自己出口,出口FOB價300(已折成人民幣)(不含稅)。本來要向上述那樣先交納增值稅如下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后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但根據“免,抵,退”中的“免”,出口企業的最后一道增值環節免征增值稅,所以不用交納
這17元增值稅。
貨物出口后,C企業依法向稅務機關退稅,根據“免,抵,退”中的“抵”, 假如退稅稅率為17%,C企業可以抵扣的稅額為34(前面環節所交的增值稅),而不是51,因為最后一道環節的17元沒有交,根據“不交不退”原則,這17不給予退。這34元就是C企業實得的退稅額,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234(此時沒有交17元的增值稅)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34=334 利潤=收入-成本=334-234=100
假如退稅稅率為15%,此時要先算出不予抵扣額
當期不可抵扣額=FOB價X外匯牌價X(增值稅稅率-退稅率)=300X(17%-15%)=6 此時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潤為
成本=進價=234(此時沒有交17元的增值稅) 收入=賣價+所退增值稅=300+34=334
利潤=收入-成本-不予抵扣額=334-234-6=94
大家可以看出,其實不予抵扣額就是當退稅稅率小于增值稅稅率時產生的差額。
根據MAX的提醒補充:
外貿公司退稅使用這個公式:應退稅額=購迸貨物的進項金額×退稅率,而不是前述的“先征后退”或“免,抵,退”那么復雜的公式。
出口工廠和外貿企業最終的退稅額有可能不同,也有可能不同,舉例說明如下 C是外貿公司,它購進是234,出口也是234(不加價),則套用這個公式的結果是 應退稅額=購迸貨物的進項金額×退稅率=200X17%=34
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計算如下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200X17%=34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34(B企業已交)=0(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后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出口后可以獲得退稅額為(假設退稅率為17%)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200X17%=34(與上述方法結果相同)
但此時如果加價且退稅率為15%的話,結果就不同, C是外貿公司,它以234購進,以300出口,套用公式為 應退稅額=購迸貨物的進項金額×退稅率=200X15%=30 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計算為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300X17%=51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51-34(B企業已交)=17(C企業在將貨物出口后應交給稅局的額)
出口后可以獲得退稅額為(假設退稅率為15%) 應退稅額=FOB價X退稅率=300X15%=45
實際得到45-17=28(<30),結果不同了,少收入2元,這兩元其實就是最后一道環節產生增值(300-200=100)后的不予抵扣額=100X(17%-15%)=2。 所以無論實行“先征后退”還是“免,抵,退”,所得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先征后退”的缺點在于企業要先交納增值稅,而且要等到下一年度才能把所有的增值稅退回,而“免,抵,退”則可以每個月從內銷應繳稅額中扣除,不存在退不回來和擠占流動資金的問題。

增值稅是銷項減進項稅額計算繳納的,所得稅是根據你企業月(季、年)末的利潤額計算繳納的,你現在所說的數據只能計算增值稅,計算不了所得稅。
應繳納的增值稅=15000/1.17*17%-14000/1.17*17%=2179.45-2034.19=145.62元
假設:利用你提供的數據,反推利潤額,同樣可以計算企業所得稅。 進貨成本:14000/1.17=11965.81 銷售收入:15000/1.17=12820.51
當期實現的利潤額=12820.51-11965.81=854.70 應繳納的所得稅=854.70*25%=213.68
A公司4月份購買甲產品支付貨款10000元,增值稅進項稅額1700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銷售甲產品含稅銷售額為23400元。
進項稅額=1700元
銷項稅額=23400/(1+17%)×17%=3400元
應納稅額=3400-1700=1700

舉例說明如下:

B企業從A企業購進一批貨物,貨物價值為100元(不含稅),則B企業應該支付給A企業117元(含稅)(貨物價值100元及增值稅100X17%=17),此時A實得100元,另17元交給了稅務局。

然后B企業經過加工后以200元(不含稅)賣給C企業,此時C企業應付給B企業234元(含稅)(貨物價值200加上增值稅200X17%=34)。

此時套用公式為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200X17%=34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34-17(A企業已交)=17(B企業在將貨物賣給C后應交給稅務局的稅額)

新增兩檔按照試點行業營業稅實際稅負測算,陸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等交通運輸業轉換的增值稅稅率水平基本在11%~15%之間,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鑒證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基本在6%~10%之間。

為使試點行業總體稅負不增加,改革試點選擇了11%和6%兩檔低稅率,分別適用于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


擴展資料:

增值稅納稅申報時間與主管國稅機關核定的納稅期限是相聯系的。增值稅的納稅期限分別為1日、3日、5日、10日、15日、1個月或者一個季度。

以1個月或者1個季度為一個納稅期的納稅人,自期滿之日起15日內申報納稅;以1日、3日、5日、10日或15日為一個納稅期的納稅人,自期滿之日起5日內預繳稅款,次月1至15日申報并結清上月應納稅款。以一個季度為納稅期限的規定僅適用于小規模納稅人。

增值稅固定業戶向機構所在地稅務機關申報納稅,增值稅非固定業戶向銷售地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增值稅

如果你賣給人家的東西是117元,那增值稅就是這樣算的,
100元是不含稅價,稅金是100*17%=17,合計是117元.

就是,總價/(1+17%)再X17%=增值稅額
你公司是小規模還是一般納稅人?
小規模是三個點,一般納稅人是十七個點。
一般開的增值專用發票,有含稅的和不含稅的。
含稅的,比如11700.是票面金額。那么本金是。11700/(1+0.17)=10000. 增值稅銷項稅就是10000*0.17=1700.
只供參考。

增值稅是怎么計算的?

我現在有一產品進項含稅(增值稅)(開給我的是8個點的稅)價格是15元,銷項含稅(增值稅)(開出去的是8個點的稅)價格是20元,利潤是5元,請問在這個例子上,我所交的增值稅是多少,企業所得稅是多少,還有什么水利費等,所有稅都交完,我的利潤5元錢還有多少是我實際賺到的,(備:每交一項稅的公試最好能例出來,一定要詳細,謝謝)
如果是非農產品,那么在前面輸入一個不含稅的金額,稅率為17%,后面會算出一個稅額,下面有一個金額,這個金額包含稅額,也就是上面兩個之和。
如果是農產品,那么在前面輸入一個不含稅的金額,稅率為13%,后面會算出一個稅額,下面有一個金額,這個金額包含稅額,也就是上面兩個之和。

增值稅專用發票上出現的金額有三部分,分別是不含稅金額,稅額,金額(前兩項之和)。其中稅額時在輸入不含稅金額后,確定了稅率,自動會計算出來的,當確定了這張發票,總的金額也自動計算出來了。

增值稅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
增值稅進項稅額=進項稅*稅率
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種流轉稅。

增值稅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是不是 X/(1+17%)*17%rn如果是(1+17%)代表什么?

增值稅計算公式:含稅銷售額/(1+稅率)=不含稅銷售額

增值稅計算公式

含稅價與不含稅價的轉換

不含稅價=含稅價/(1+征收率)=X/(1+17%)

應交納的增值稅額=不含稅價*稅率 =X/(1+17%)*17%

擴展資料

根據對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稅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稅可以分為:

生產型增值稅

生產型增值稅指在征收增值稅時,只能扣除屬于非固定資產項目的那部分生產資料的稅款,不允許扣除固定資產價值中所含有的稅款。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大體上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因此稱為生產型增值稅。

收入型增值稅

收入型增值稅指在征收增值稅時,只允許扣除固定資產折舊部分所含的稅款,未提折舊部分不得計入扣除項目金額。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大體上相當于國民收入,因此稱為收入型增值稅。

消費型增值稅

消費型增值稅指在征收增值稅時,允許將固定資產價值中所含的稅款全部一次性扣除。這樣,就整個社會而言,生產資料都排除在征稅范圍之外。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僅相當于社會消費資料的價值,因此稱為消費型增值稅。中國從2009年1月1日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增值稅

增值稅的計算公式是 X/(1+17%)*17%,這個公式里的X是含稅價,含稅價除以(1+17%)是用來計算不含稅價格,乘以17%的稅率來計算增值稅的繳稅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五條 納稅人發生應稅銷售行為,按照銷售額和本條例第二條規定的稅率計算收取的增值稅額,為銷項稅額。銷項稅額計算公式: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

第六條 銷售額為納稅人發生應稅銷售行為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銷項稅額。銷售額以人民幣計算。納稅人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結算銷售額的,應當折合成人民幣計算。

擴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四條 一般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采用銷售額和銷項稅額合并定價方法的,按下列公式計算銷售額: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稅率)。

第十五條 納稅人按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結算銷售額的,其銷售額的人民幣折合率可以選擇銷售額發生的當天或者當月1日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納稅人應在事先確定采用何種折合率,確定后1年內不得變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

增值稅的計算公式是 X/(1+17%)*17%,這個公式里的X是含稅價,含稅價除以(1+17%)是用來計算不含稅價格,乘以17%的稅率來計算增值稅的繳稅額。
1、一般納稅人
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 (此處稅率為17%)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1-消費稅稅率)
禁止抵扣人進項稅額=當月全部的進項稅額×(當月免稅項目銷售額,非應稅項目營業額的合計÷當月全部銷售,營業額合計)
2、進口貨物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
3、小規模納稅人
應納稅額=銷售額×征收率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征收率)

如果你是一般納稅人: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 [9]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稅率)

如果你是小規模納稅人:

應納稅額=銷售額×征收率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征收率)

相關推薦:

賠償需要交增值稅(公司收取賠償收入是否需交增值稅)

民事立案后果(立案有什么后果)

內容立案回執(立案回執是什么意思)

淺析跨域立案(跨域立案什么意思)

手機丟了立案(手機丟失立案標準)

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