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合同對方欺騙沒有實際證據
法律分析:存在欺詐行為則簽訂的合同無效。合同民事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或誤導對方基于此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以簽訂合同達到欺詐的目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民事詐騙和刑事詐騙的區別
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的區別:
1、行為目的不同。民事欺詐是指在民事行為中,以夸大事實或者虛構部分事實的方法,使對方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并以此來多謀取一定的利益。而刑事詐騙則是以非法占有目的,通過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來騙取他人財物。
2、存在基礎不同。民事欺詐行為存在于廣泛的民事行為,比如簽訂合同、進行交易等,而刑事欺詐則一般不是以民事行為為基礎進行民事行為以外的行為,或者以假借民事行為來騙取他人財物。
3、侵害的對象不同。民事欺詐所侵害的對象是一般民事秩序,侵害的對象可以是物權、債權,也可能是人身權,而刑事詐騙侵害的對象只能是財產所有權。
4、嚴重性程度不同。刑事欺詐行為通常要比民事欺詐行為嚴重很多,刑事詐騙行為往往會觸及犯罪并判處有期徒刑,而民事欺詐往往會影響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履行,只會承擔民事上的賠償等責任。
首先,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的基礎前提是不同的,民事欺詐的行為人是建立在有銷售保健品的資質且采購銷售的產品是三證齊全的合格產品的基礎上;而刑事詐騙的行為人則是建立在無銷售保健品的資質且采購銷售的產品為假冒偽劣產品的基礎上。
其次,民事欺詐的行為人雖然采取了欺詐的方式去銷售,那也是為了促成交易、獲取經營利潤,并提供了一定的對價(或代價),存在實質性交易的,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刑事詐騙的行為人除了具備前面所述的無資質、無合格產品的前提外,也具備采用欺詐的方式去銷售,由于其不具備資質、其提供的產品是假冒偽劣產品,故行為人并沒有提供任何對價(或代價),不存在實質性交易,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相關推薦:
判決賠償多久時間(判決書下來多久執行賠錢時間)
孕期賠償計算(懷孕期間被辭退公司需要賠償多少錢)
醉酒事故怎么賠償(醉酒被車撞有多少責任)
哪類刑事犯罪最輕(刑事案件最輕判多少年)
手術失誤賠償(手術沒做好醫院賠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