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男子崔某一直在看自己的女朋友任某,男子張某與崔某發生口角,后張某和崔某掏出各自攜帶的刀具互刺,最終張某被刺身亡,崔某涉嫌故意殺人罪被提起公訴。北京市三中院審理后認為崔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判處其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被害人任某表示,張某是她的男朋友,2015年8月25日晚上10點左右,兩人在密云某飯店吃飯,張某喝了啤酒,晚上兩人一起走路回家,碰到了不相識的崔某,崔某一直注視著自己,還沖自己吹口哨。張某有些生氣,便沖著崔某說,“看啥呢?”崔某仍舊看著自己和張某,還嚷嚷著,“我就看怎么了?”隨后,雙方發生爭執,崔某掏出刀連刺張某數刀,又扎了任某幾刀。
法院認為,在案證據能夠證明崔某與被害人因瑣事發生口角后持刀互毆,過程中二人均有損傷,在張某失去反抗能力后,對崔某的不法侵害已經停止,崔某仍繼續持刀扎刺張某背部數刀,并持刀扎刺在旁勸阻且未對其實施不法侵害的任某。最終,三中院認為崔某構成故意殺人罪,判處其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沒有生了人,你沒有跟驗傷證明這個怎么做?做個賠償!只能夠說跟他說是故意傷人,
以前是要私下商量過的,是說通過報警鑒定,傷殘鑒定而決定
8月27日晚,江蘇昆山市兩男子因行車沖突動刀。監控視頻顯示,刀是由劉某某從其所乘車輛中取出,并向于某某連揮數次。后劉不慎刀落,刀被于搶到。在搶刀過程中,于朝劉腹部連刺兩刀致使劉倒地。在劉起身過程中,于朝劉回砍三刀。在劉起身離開后,于又從身后追砍兩刀。警方通報,劉某某經搶救無效死亡,于某某無生命危險。
今日,重案組37號探訪事發地,發現事發十字路口附近有一條南北向的河流,血跡從十字路口向震川東路延伸,長約10米。有目擊者回憶,當晚劉某某一路跑向路邊并跌落在草地上,傷得很重。騎車男子手里則握著刀一直沒松開,直到旁邊有人報警,警察來了才松手。
重案組37號從知情人處證實,被害人名叫劉海龍,1982年出生,此前曾多次因搶劫盜竊敲詐等罪獲刑,后在江蘇昆山經營一家典當行,周圍鄰居稱:“我們做生意 跟這種人不打交道的。”
最新通報中,昆山市人民檢察院表示,目前檢察院已提前介入此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嫌疑人是屬于“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是否應承擔刑事責任,目前法律界持有不同觀點。
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今日,重案組37號探訪了昆山砍人事件發生地。事發地所在的順帆北路與震川東路交叉口,屬于昆山城東的開發區,人煙稀少,往來車輛較多。
晚間,一名目擊者向重案組37號講述了事發經過。他稱自己趕到現場時,雙方矛盾已起,赤手空拳打了一會兒。當時黑衣男子朝著騎車男踢了幾腳,對方未有太大動作的反擊。
隨后,黑衣男子回到車里拿出一把長刀。因為站在馬路對面,沒有看清持刀傷人的細節。“當時很多人和我一樣站在馬路對面,都不敢靠近。”上述目擊者說。
一段監控視頻顯示,騎車男見對方持刀走來不停躲避,在此期間,黑衣男子不慎刀落,刀被對方搶到。在搶刀過程中,騎車男朝黑衣男子腹部連刺兩刀致使其倒地。在黑衣男子起身過程中,騎車男朝黑衣男子回砍三刀。在黑衣男子起身離開后,騎車男又從身后追砍兩刀。
此后,騎車男回到十字路口的寶馬車前,神情呆滯,很緊張。該目擊者回憶,騎車男手里握著刀一直沒松開,直到旁邊有人報警,警察來了才松手。
上述目擊者還表示,他與黑衣男子相識。“他是做金融公司的,一會兒賠錢,一會兒賺錢。被殺的時候正是他有錢的時候。”目擊者稱,這名黑衣男子名叫劉海龍,身高不足1.65米,而騎車男的身高目測約有1.8米左右。
記者在現場發現,事發的十字路口附近有一條南北向的河流,血跡從十字路口向震川東路延伸,長約10米。有路人稱,砍人事件發生時,劉海龍倒在河邊的草地上。有住在附近的居民感嘆:“醫院就在2分鐘車程的地方,砍得太重了,來不及搶救。”
8月28日18時許,昆山市公安局發通報稱,事發后120急救人員將兩名傷者送醫救治。經初步調查,兩名傷者分別是劉某某(男,36歲)和于某某(男,41歲)。當晚,雙方在震川路、順帆路路口因行車問題引發口角導致沖突。沖突中雙方受傷,劉某某經搶救無效死亡,于某某沒有生命危險。
28日晚,昆山市人民檢察院發布通報稱,經初步調查,該案犯罪嫌疑人于某在昆山市震川路順帆路交叉口附近,和被害人劉某因交通問題發生口角,繼而升級為持刀傷害,致使被害人死亡。
并表示,目前昆山檢察院已提前介入此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該案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被害人經營典當行 今年獲見義勇為證書
多段網傳視頻中,劉海龍留著板寸頭,上半身滿是青黑色的文身,個子不高,比周邊友人矮一個頭,體型健壯,視頻中大多都在與友人在飲酒。
重案組37號記者也從知情人處證實,劉海龍1982年出生,甘肅人。此前,劉海龍曾多次因搶劫盜竊敲詐等罪獲刑。
19歲時,劉海龍在北京盜竊,被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判四年六個月監禁。刑滿之后,劉海龍來到江蘇昆山。2006年9月,劉海龍因為打架被昆山市公安局處行政拘留五日。此后不到半年,他又因為敲詐勒索被昆山市人民法院判了九個月。
2009年5月,劉海龍因為故意毀壞財物罪被昆山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出獄后,又因瑣事兩次與人發生沖突,致對方左側胸腔積液和骨折。2014年5月13日,劉海龍被昆山市人民法院以尋釁滋事和故意傷害的罪名判處了一年三個月有期徒刑。
據統計,自2001年至2014年,劉海龍至少五次被捕,刑期累計達到9年半。而今日下午,重案組37號記者也從江蘇省見義勇為基金會證實,劉海龍曾因提供線索協助警方破案,于今年3月獲頒“見義勇為”證書。
重案組37號記者多方打聽后得知,劉海龍在昆山市陸家鎮合豐村開了一家名為“聚業典當行”的店鋪。附近一家店家老板告訴記者,劉海龍在這里開典當行有兩三年的時間。
“店里有一兩個店員守著,但劉海龍不是天天都在。”這名老板稱,劉海龍和他同是甘肅老鄉,平常會去他店里吃面,得知劉還有一個13歲的兒子,“寶馬車經常是他開,今年才見到的,是個新車。”
在聚業典當行招牌上方,還有另一塊較大的廣告牌,廣告牌上寫明“聚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營辦理信用卡、銀行貸款、小額貸款、車輛抵押、房屋抵押、民間借貸、0首付購車。后附有電話,記者撥打電話多次,顯示關機或無人接聽。
至于目前已被控制的于某某,重案組37號記者了解,其名為于海明。他的同事告訴記者,于海明是昆城一品工程部的經理,“他在我們單位是很好的一個人,非常隨和、樂觀,和同事的關系都很好。”
據該同事透露,于海明從去年11月昆城一品開店以來,就在這里工作,“他非常勤勞”,一般在早上八點左右就來到公司上班,比規定時間早一個小時,并且經常加班到晚上9點或10點左右。“有的客人喝酒喝得很晚,空調都一直開著,管工程的他就要陪著。” 不過該員工表示,她對網上所傳于海明家里的困難并不了解,“他很少和我們提到家里的情況。”
此外,8月29日早6點左右,網友“0515慕雪飄飛”曾在百度貼吧的“昆山吧”發帖,稱自己是于某明的前同事,后帖子被刪除。在貼中,該網友透露:“于海明生活壓力挺大,不是網傳退伍軍人,一個手機用了四年都沒舍得換,他家中很不幸,去年十幾歲的兒子患癌癥,年底父親又走了。”
29日晚,新京報記者聯系了該網友。他稱自己是于海明的前同事,帖子里描述的于家情況屬實。該網友說,自己已與于某明的妻子通過電話。于某明妻子向其的透露,于某明已離開醫院,目前被警方控制,家屬正在聯系律師。
截至發稿時止,記者尚未聯系到于某明的妻子,也未獲得其他可以證明于某明的家庭情況的消息或證據。
于某明在昆城一品的同事也表示,對于網傳于某明家中的困難并不了解,“他很少和我們提到家里的情況”。
嫌疑人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
重案組37號注意到,對于嫌疑人是屬于“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是否應承擔刑事責任,目前法律界持有不同觀點。
有律師認為,正當防衛應該是有限度的,即實現制止對方的侵害行為,使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的效果便可,而嫌疑人奪刀后追砍對方,屬防衛過當。
但也有刑法學專家認為,從當局者角度考慮,嫌疑人奪刀后不安感仍存在,想到對方攻擊性強,不排除繼續找工具打斗的防衛心理。
正方:
奪刀后不安感仍在 砍殺屬于正當防衛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羅翔表示,是否正當防衛這個問題歷來存在爭議。正當防衛從立法變遷來說一直朝著寬泛方向發展,然而實踐中最大的問題還是站在后果主義,“以是否死人為結果判斷是否正當防衛。”他說道。并指出,從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出發,還是有大量類似判例支持此次事件中自行車男的行為屬正當防衛,比如于歡案和葉永朝案。
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阮齊林強調,從這件事情上看,寶馬車強行進入自行車道本就違反交通法,不僅不道歉還出手打人,甚至用刀砍殺,明顯不是一般民間糾紛;其次從當局者角度考慮,嫌疑人奪刀后不安感仍存在,考慮到對方攻擊性強,不排除繼續找工具打斗的防衛心理。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執業律師葉竹盛也表示,結合整個事發經過來看,嫌疑人搶刀之后的情境應認定為危險情境,因此具有防衛的正當權利。主要原因在于,在案發短短的一兩分鐘時間內,雙方的施害和防衛行為都是連貫的,難以分割開來看。
他指出,被害人在失刀后,并沒有停止傷害或是表現出恐懼而停手的行為,而是積極拼搶。在另一個細節中,被害人倒地起身后跑向寶馬車,而不是向其他方向逃跑。結合其第一次走向寶馬車時從車里掏出一把砍刀的行為,騎車男完全有合理理由認為,其可能上車拿出其他兇器來繼續行兇。
葉竹盛認為,從被害人在搶刀時和搶刀前的高度人身危險性的行為來看,嫌疑人完全有理由認為,自己即使搶到刀了,“花臂男”及其同伴依然有反撲的高度可能性,如不及時制止,反擊不夠徹底,對方仍將可能繼續加害。
反方:
逼退之后 仍持刀追砍有防衛過當之嫌
重案組37號注意到,對此網絡上也有大量反對的聲音,蘭亭律師事務所律師包華等一線執業律師則認為嫌疑人的行為屬防衛過當。
包華解釋說,正當防衛應該說是有限度的,即在制止對方的侵害行為,使自己人身財產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之后,這個措施只要發生了效果便可,不應該繼續延伸。如果繼續延伸就屬于過當行為,不是一個正當防衛的必要的動作,而這個不必要的動作可能導致對方權益受損。
他表示,就本案來說,嫌疑人“被砍傷、奪刀、用刀將對方逼退”這個都屬于正當防衛行為,但是“當對方被驅離的情況下還追著砍,那么主觀的目的可能處于故意傷害了,現在就也有很多律師就在爭議第三個情節是否屬于故意傷害。”
京衡律師上海事務所鄧學平補充道,被害人在跑向寶馬汽車時,已被砍五刀。此時即便寶馬車內還有其他兇器,也不可能再有繼續對峙行兇的意愿和能力,因此他跑向寶馬車應該是想上車逃離現場。
另外根據視頻,被害人持刀砍向嫌疑人時,大概率使用的是刀背和刀把而非刀刃。這能證明被害人當初不希望造成于對方重傷,至少無意傷害其性命。這也是于某傷情不重,后期還能奪刀的關鍵。
鄧學平表示,若要討論該案嫌疑人的行為是屬于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仍需相關部門調查清楚補充該案關鍵細節。如導致劉某死亡的致命傷究竟是哪幾刀造成的?如果是前五刀造成的,那么后續追砍行為并不致命。此時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規定,于某的行為屬于行使無限防衛權,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如果致命傷是后兩刀導致,那么就需要進一步分析第二個事實,即:劉某倒地起身后手上已經不再有刀,且已經開始逃離,此時于某的人身危險是否已經解除?如果劉某一方主觀上已經放棄了繼續行兇的意圖或者客觀上已經喪失了繼續行兇的能力,那么客觀上于某的人身危險已經解除。
而眼下結合監控視頻進行分析,如果綜合考量,嫌疑人后續追砍的兩刀特別是最后一刀,確實可能有防衛過當的嫌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