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侮辱罪和誹謗罪賠償標準是什么?
侮辱罪和誹謗罪賠償標準是根據侵害人的過錯程度,還有就是對方的實際損失來判斷。
1、侵害人的過錯程度
侵害人的過錯程度是指侵害人進行侵權時的心理狀態。一般可以分為故意和過失,在故意的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中對于受害人造成的傷害一般要比過失情況下大得多。同時考慮到侵權人的主觀惡性,一般故意違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要比過失違法行為承擔的法律責任要重。行為人在故意侵害他人權利的時候一般會想方設法、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其主觀的惡性較大,因此承擔的責任要重一些。
2、侵害人的獲利情況
精神損害賠償是對受害人的一種精神撫慰以及精神損失的補償,同時也是對侵害人的一種懲罰,只有這樣才可以能夠達法的預防犯罪的目的。試想如果一個人以杜撰名人的隱私出版而賺錢,那么必然會侵害受害人的名譽和隱私,對于這樣的侵權行為如果僅僅是要求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而沒有針對其所獲得的巨大收入一情節判處巨額的賠償,那么賠償就失去了懲罰的意義,侵權方也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必然會有更多的人從事這樣的事情以取得暴利。
3、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精神損害賠償既是對受害人的一種精神撫慰和心理上補償也是對于侵權人的教育和懲罰,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在司法實踐中必須找到二者的平衡點掌握一個度,才可以實現。對于處于社會弱勢的群體在發生這種行為是應該以較弱的處罰就可以達到目的,而對于社會中的強勢群體則應該處以較重的處罰。原因很簡單,只有對于強勢群體處以較重的處罰才可以真正達到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
4、受害人精神受損害的程度和后果
侵權行為對于受害人造成的后果是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確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當然這樣的后果并不是一定要造成受害人精神受損或者自殺才算,只要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了。當然,在司法實踐中,對精神損害的大小,同樣的侵權行為對于不同的人所造成的精神損失大小是不一樣的。比如對于一個名人的名譽權的侵犯要比對于普通人名譽權侵犯所造成不良影響范圍上和程度上都要大很多。因此,對于此可以給予較重的懲罰,這樣不僅盡可能的發揮其社會效用,同時可以要求人們以此為鑒,起到對于違法行為的預防作用。
二、侮辱罪如何處罰?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現實生活當中現,在如果是存在著侮辱罪和誹謗罪的話,按照法院當中的規定完全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誹謗罪、侮辱罪的刑事責任的,同時還需要提醒注意的,就是關于民事方面的賠償的話,那么也是可以按照訴訟的方式要求對方賠償。
告他人誹謗時的經濟損失的賠償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侵害人的過錯程度。侵害人的過錯程度是指侵害人進行侵權時的心理狀態。2、侵害人的獲利情況。3、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4、受害人精神受損害的程度和后果。誹謗罪賠償金確定標準具體如下:1、侵害人的過錯程度。侵害人的過錯程度是指侵害人進行侵權時的心理狀態。一般可以分為故意和過失,在故意的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中對于受害人造成的傷害一般要比過失情況下大得多。2、侵害人的獲利情況。精神損害賠償是對受害人的一種精神撫慰以及精神損失的補償,同時也是對侵害人的一種懲罰,只有這樣才可以能夠達法的預防犯罪的目的。3、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精神損害賠償既是對受害人的一種精神撫慰和心理上補償也是對于侵權人的教育和懲罰。4、受害人精神受損害的程度和后果。侵權行為對于受害人造成的后果是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確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5、侵權行為的方式、場合和范圍。以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行為方式造成的后果一也不同。
法律客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罵人行為是否需要賠償以及賠償金額的多少,取決于具體情況和法律規定。一般來說,罵人可能構成侵權行為,如侮辱、誹謗等,被罵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損失。
罵人行為可能構成侵權,這取決于多種因素。
一、行為性質
1、侮辱與誹謗
侮辱是指以貶損他人人格為目的的言語或行為,而誹謗則是散布虛假事實,降低他人社會評價。兩者都可能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
2、行為后果
如果被罵者因這些行為導致社會評價降低或工作受影響,可能會被法院認定為需要賠償的侵權行為。
二、法律責任
1、賠償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罵人者可能需要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名譽損失賠償等責任。
2、影響因素
法院在確定賠償金額時,會考慮行為的嚴重程度、對被罵者的傷害程度、罵人者的過錯等因素。
賠償金額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
一、損害評估
1、精神損害
如果罵人行為導致被罵者心理上遭受痛苦,法院可能會判定精神損害賠償。
2、經濟損失
在某些情況下,被罵者可能因名譽受損而遭受經濟損失,如失去工作機會等。
二、其他考慮
1、社會因素
法院可能會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風俗習慣等,對賠償金額進行調整。
2、案例分析
在一些已判決的案例中,賠償金額往往取決于具體的侵權情節和被侵權人的具體損失。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會對以往案例進行相應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規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