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風俗有哪些
寒食節的風俗有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的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并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節日特色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于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并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寒食節有什么習俗?
寒食節最主要的習俗就是家家在當天都禁止生火,吃冷食,有些地方也有寒食上墳,踏青,插柳等習俗。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么
寒食節的風俗有:禁煙火、吃冷食、祭掃、踏青、插柳、秋千、蹴鞠、詠詩等。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禁煙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吃冷食
寒食節禁煙火,所以飲食以冷食為主,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祭掃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踏青
踏青,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們結伴到郊外去踏青。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晉書》記載,每逢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來預報天氣。
秋千
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蹴鞠
據史書記載《文獻通考》:“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說的就是蹴鞠,蹴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到唐宋時期最為繁榮。
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寒食節的風俗是什么
寒食節有禁煙火、只吃冷食、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日。寒食節也叫禁煙節、冷節、百五節。
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子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
相關推薦:
離婚衣服分割(離婚后衣服要不要拿走)
婚內出軌賠償依據(女方婚內出軌賠償數額是多少)
房產離婚轉讓(離婚后房地產如何轉讓給子女)
離婚協議32(2024年自愿離婚需要多久)
流產賠償多少費用(開車撞孕婦流產該賠多少)